2004年10月11日《人民法院报》第三版刊登了张晋邦的文章《用碗砸死丈夫妻子该当何罪》(以下简称“张文”)。该文认为,李某拿饭碗砸击丈夫的行为,并不是生产劳动或日常生活中的常规性操作中的不慎,而是一种主观故意的非法侵害,构成故意伤害(致死)罪。对此,笔者认为值得商榷。
本案的关键在于如何认定李某行为的主观状态。笔者认为,李某的行为不够成刑法上伤害的故意,因而也就不构成故意伤害(致死)罪。
我国刑法中的故意包括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两方面的心理要素。认识要素要求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包括了对自己行为的内容、性质、对象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结果的明知。表面上看,本案中李某的行为似乎是符合刑法的认识要素的。就像张文认为的“从打击的部位和死亡结果来看,足见其砸击力度之大,下手之狠,绝非失手所能使然”。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刑法上的故意和过失在认识要素上是不同的,确切的说是在认识的程度上,也即认识与可能造成的结果的关联程度不同。凡是根据生活常识或者经验就能预见的伤害结果属于故意,除此以外应当视为过失。可以说,过失不是没有认识,而是这种认识并未达到实际发生的伤害结果所要求的故意的程度,或者说行为人的认识与结果之间的关联程度很低。比如母亲为了教育孩子而打伤孩子,还有与之类似的民法上的“鸡蛋脑壳规则”,即对于特异体质的人来讲,可能一个耳光、一记推搡都是致命的,但对于行为人来讲,可归责的主观状态只能是过失而非故意。本案中,李某的主观认识与所造成的伤害(包括死亡)结果的关联程度很低。丈夫在朋友面前打了李某几耳光,李某可能出于一时气愤、委屈、失面子的心态,用碗砸向丈夫,显然是为了出出气,寻求一种“平衡”,对于如此严重的后果完全是没有预料到,恰恰是失手所致。
意志要素,即希望或者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这是犯罪故意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所谓希望,是积极追求危害结果的发生;所谓放任,是指行为人虽不是积极希望危害结果发生,但也不反对、不阻止,听之任之,漠不关心,危害结果发生与否都不违背行为人的意志。张文中并未指出李某是属于故意的哪种形态。李某主观上有积极追求丈夫重伤的意图吗?显然不会;那是否构成间接故意呢?我们认为也不能。结合本案的具体情况,夫妻俩平日生活和睦,感情较好,李某只是在当时情况下下意识的一种过激行为,决不会放任伤害结果的发生,更毋庸说造成死亡的结果了。李某砸向丈夫后,丈夫当场昏迷,李某立即实施救助,可以看出对于伤害结果是出乎李某预料的,是违背其意志的。因此,李某的主观状态不符合刑法上的意志要素。
全文1.1千字,阅读预计需要4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