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借助并购走出去的主要障碍
时间:2023-06-25 16:01:03 199人看过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面对一浪高过一浪的跨国并购浪潮,虽然中国企业也在跃跃欲试,但客观地来分析,中国企业在借助外向并购走出去方面,尚有一些障碍需要克服,在所有障碍中,与以下几类因素联系在一起的障碍最为明显:

第一类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障碍。虽然我国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但目前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虽获突破但尚未完成。由此决定了中国经济与当代跨国并购主体经济即发达的工业化经济存在诸多差异,其中直接限制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能力的差异至少有四点:

其一是经济实力差异,这决定了中国企业无法成为跨国并购的主宰力量。前已论及,当代跨国并购主体经济为发达的工业化经济,其中美国与欧盟两大经济实体实际上主宰着全球并购资本流动。统计数据显示,第五次并购浪潮中,以欧盟企业为目标的并购资本流动最多,仅1995-2000年6年间,欧盟15国吸引的并购资本就达1.4万亿美元,占全球的50%以上;美国其次,吸引并购资本9800多亿美元,占全球近35%。两大经济实体加在一起占全球的85%以上。加上日本,三大经济体占全球份额的86%。

其二是产业结构差异,这决定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主体产业与国际流行产业相悖。当代国际并购的主体产业为第三产业,这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3-2-1特征相一致。我们知道,一国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往往经历两个阶段变化:第一个阶段是非农化或二产化,第二个阶段是三产化。在前一个阶段,产业结构完成由1-2-3向2-3-1转换,在后一阶段则发生由2-3-1向3-2-1的转换。后者是发达工业化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历史地来看,自上世纪中叶以来,以金融、保险、信息、商品零售为主体的第三产业,成了发达国家最重要同时最大的产业。与产业结构的上述演进相适应,早期并购发生的主要行业,大多位于二产,越是到了近期,三产并购越是重要,全球第五次跨国并购则以第三产业企业并购为主。中国则不然,由于工业化尚未完成,产业结构刚刚完成非农化演进阶段,呈现强烈的2-3-1结构特征,即二产产出最大,三产其次,一产最小。即使在那些有一定条件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沿海发达省市(比如上海与浙江),产业结构也未完成上述转换。与此种产业结构特征相一致,加上制度改革滞后等因素,中国的三产国际竞争力当最弱,这决定了我国企业参与并购,充其量只能在二产有所作为,而难以加入国际并购主流产业。

其三是并购经历差异,这意味着中国企业总体上缺乏整合并购企业的经验。企业并购在西方工业化国家已有一个半世纪的历史,事实上,西方工业化国家的企业并购浪潮,最初在国内涌起,只是到了后来才突破国界,成为跨国并购。迄今为止的全球五次并购浪潮,前三次属于国内并购,只是最近两次,才带有跨国并购的强烈特征。这个演进过程意味着,西方大部分企业,是在经历了频繁的国内并购之后才涉足跨国并购的。相比较而言,目前中国尚未掀起国内企业并购浪潮,企业普遍缺乏整合并购企业的经验,因此不可能进行大规模的成功的跨国并购。

第二类障碍与作为转型经济的背景及企业制度转型进程联系在一起。作为转型经济,由于企业制度转型尚未完成,我国主体企业与当代跨国并购主体企业之间存在许多差异,其中两个差异最为明显:

其一是,中国的跨国并购以国有企业为主,这与全球私有化浪潮背道而驰,由此限制了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空间。我们知道,国际并购主流企业全为清一色的私营企业,国有企业极其鲜见,冷战结束以来的全球私有化浪潮,加强了私有企业国际化趋向。然而在中国,由于制度转型尚未完成,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滞后,实施国家走出去战略也好,还是企业自发的走出去也好,均以国有企业为主。近年虽然有一批民营企业借助跨国并购实现了国际化,但与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海外投资相比,依然不可同日而语。客观地来说,中国外向并购以国企为主,这与全球私有化主流浪潮背道而驰。由此限制了中国企业国际化空间,这方面,中石油收购俄罗斯一石油公司遭拒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其二是,中国企业竞争力与规模相悖,由此限制着中国企业的并购规模。如前所述,当代跨国并购主流企业是巨型跨国公司,带有强强联手的特征。但反观中国企业,则不得不承认,具有竞争力的企业——主要为民营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而大型企业几乎全为国有,竞争力则普遍较弱,这决定了中国企业不可能挤进跨国并购主流企业之列,同时也决定了中国企业不大可能发起强强联合的并购。

第三类障碍与政府管理体制联系在一起。这方面的障碍不少于三:

一是审批制度僵化,缺乏有效监管。跨国并购作为对外投资的一种形式,如果由政府主管部门的逐级审批,限额管理,企业就无法迅速捕捉跨国并购的良好机遇。按现行规定,凡海外投资超过一定规模的项目,都要上报国家有关部门审查批准,涉及不同行业的还要进行会审会,即费时又误事,增加了企业开展跨国并购的难度。另外,不健全的跨国并购监管体制使得跨国并购后的监管低效与不力,这也是导致跨国并购最终失败的一个原因。

二是金融改革滞后,企业缺乏金融支持。跨国并购,动辄涉及几千万乃至上亿美元的投入,没有金融信贷的支持是很难成功的。但就目前中国企业参与跨国并购面临的处境来看,其在金融信贷方面受到诸多限制,包括受国内贷款额度与特定外汇额度的限制。这一方面限制了参与跨国并购的企业的国内融资能力,另一方面又使得不少已经走出去的企业很难发挥国内力量,对境外项目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从而失去一些有利的跨国并购机会。在境外融资方面,有些企业已具有股票境外上市或发行债券的条件,但由于受到额度与审批限制,往往坐失并购良机。

三是缺乏有效的中介组织,加大了并购企业风险。中介机构包括金融、保险、法律、理财、审计、教育与培训以及商会等机构。从国外企业参与跨国并购的经验来看,投资银行的作用不可或缺。但中国投资银行无论从实力还是经验来看都存在明显的不足。尽管中国不少券商近年来不断进行增资扩股和业内重组,但仍有不少券商自有资本严重短缺,远未达到规模经营的标准。中国虽有一些投资公司,但大多数对企业并购业务不感兴趣,投入到并购业务方面的资金规模有限。

一、企业信用缺失的危害

企业信用的缺失对企业的健康发展有着直接和深远的影响,最为重要的是影响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需要发展才能推动我国经济的稳健增长,也是贯彻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因此企业信用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经济。

任何一个企业要做成一笔买卖都要付出相应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这就是企业在交易中付出的成本。企业的信用与其交易成本成反比,企业守信则会减少交易成本,不守信必然会增加额外交易成本。如果交易中存在失信行为,那么就直接增加了双方在交易过程中的谈判成本,那么交易的过程将会变得十分困难。

如果企业失信于其他金融机构,给金融机构带来损失,直接影响银企间的关系。当前的经济往来中,信用缺失的情况颇为严重,损害了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的良性循环。其中银行信贷在信用体系的比例较大,因此企业对银行的失信行为可能给银行带来巨大的损失。目前,绝大部分企业有巨额资金没有归还银行,最终给银行的所有信贷变为不良贷款。长此以往,金融机构对企业缺乏信任。

更为重要的是,企业信用的缺失直接会给消费者带来损失。企业不以诚信为宗旨来经营,消费者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一旦消费者对这些消费产品失去了信心,企业的销售量就会急剧减少,最终的受害者还是企业自身,不仅如此,消费比例的减少还会造成内需不足,影响经济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的进程大大加快。如果没有可靠的信用作保障,我国的企业将无法在世界上立足,无法与外国企业相抗衡。在国际经济活动中,交易者非常重视对方的信用状况,这也直接地反映出国内对企业征信体系的迫切需求。我们要提高中国企业整体诚信经营意识,创造企业诚信品牌,更好地为社会、为大众服务。

全文3.2千字,阅读预计需要11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

继续阅读
本地专业对口律师
北京
#不良贷款 最新知识
针对中国企业借助并购走出去的主要障碍您还没弄清楚,直接和律师在线沟通获得更多帮助

1对1在线咨询

8秒前,138***54用户咨询成功
马上提问
针对中国企业借助并购走出去的主要障碍您还没弄清楚,在线问专业律师,让律师告诉您快速方案吧
  • 章法律师

    章法律师

    律所主任

    评分:5.0

    服务人数:487

    在线咨询
  • 张丽丽律师

    张丽丽律师

    专职律师

    评分:5.0

    服务人数:343

    在线咨询
  • 张神兵律师

    张神兵律师

    合伙人

    评分:5.0

    服务人数:590

    在线咨询
内容已经到底了,还没找到答案?
在线问问律师吧,最快3分钟内有答案!
11,079 位律师在线 累计服务 3,700万 人次
立即提问

他们的问题正在被解答:

朋友欠钱不还怎么办,联系不上有没有好的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