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公里以外的铁本已经濒临死亡,同为民营钢铁企业的某某,却迎来新的一次机遇:今年年底以前,国有股将从某某,这家中国销售额第二大的民营企业全部退出。
此时,距1984年36岁的沈文荣从老厂长处接手轧钢厂刚好20年。
今年内彻底私有化
某某集团副董事长、副总裁龚盛说,某某正在进行第三次改制,这次将是一次彻底改制,此次改制之后,在某某集团中占有25%的国有股将全部退出。
烧结车间的青年工人小顾是去年来到某某的,对集团这次即将到来的改制他认为自己不会受到任何影响。但是他对某某是否是民营企业并没有概念:是国有企业吧?因为他觉得公司内部的一些管理、福利等与国企并无区别,
龚盛透露,第三次改制主要是以管理层收购政府手中的25%股份为主。所以,对小顾这样刚刚来到某某工作的普通员工此次改制可能确实不会有什么改变。
龚盛介绍说,1989年前后某某就进行了第一次改制,当时主要是初步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造。那时某某公司资产只有一个多亿,自然没有像第二次改制和正在进行的第三次改制这样受到广泛关注,而且此次改制只是明确某某的集体所有制性质,并未明确划分出个人产权。
到了2001年,某某在全国钢铁行业排名第七,一举将传统的十大钢铁巨头中的马钢、包钢、攀钢、唐钢挤到身后。此时,如果继续以产权不清的面孔出现在市场竞争中自然会影响企业进一步发展。
在这年2月份,某某开始了第二次改制。这间集体企业在剥离非生产性资本和淘汰陈旧设施方面滞后,改制为一个公司股份制企业,总股本核定为15.21亿元,经营者持大股,沈文荣的股份得以明晰化,以17.2%的股份成为某某第三大股东和股份最多的自然人。
由此,原来产权不清的某某被合法地私有化,沈文荣也因此成为富翁,在2002年的《福布斯》富豪榜上排名第37位。
如今,某某进一步发展又面临一道槛。5月27日,江苏省经贸委公布了以销售额为标准排定的2003年度江苏50强企业名单,某某以经营收入204亿元排名第5。50强前四位主要是电力、石化这些垄断国企,某某自然是民营企业中的第一位。但是政府控股和民营企业的双重身份使得某某不得不再次面临尴尬。
在张家港,某某是最后一个完成改制的企业。市政府作为乡镇企业财产的实际所有者和主宰者,对某某改制的谨慎也不是没有道理。如此庞大的资产既要保障企业管理者得到足够的回报,又要避免出现公共财产流失,政府自然要小心翼翼。另外一方面,难点还在于某某是一个盈利的企业。对于政府来说,相对亏损企业是改制过程中甩不掉的包袱,盈利企业也是舍不得丢掉的肥肉。
民营企业的政府烙印
某某注定打上了张家港市政府的烙印。与宝钢、南钢、武钢这些大型国企一样,某某的命名也融进了所在地名。张家港市以前叫做沙洲县,某某的名字即来源于此。
改制之后的某某,集体股占到总股本的25%,他们被划归到张家港市市属工业公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该公司的法人就是张家港市市长。某某实际上依然是一个地方政府控股的特大企业。
沈文荣毫不掩饰对第二次改制的失望:现在某某的政府股份达到25%,我当然要看政府的脸色行事。现在的结构就是要让我受制于政府。
但是在地方政府来看,体制内的所有好处某某都得到了,比如某某用的是价格便宜的戴帽电,生产成本大大低于其他企业。政府拿走25%股份理所当然。改制由地方政府推动,参与博弈的利益集团权重失衡,想使政府退出既得利益谈何容易。
某某对这些却并不领情。宝钢等大型国有钢铁企业,当地政府动辄每年十几亿返税,这部分返税,自然转而变成利润。龚盛信誓旦旦地说:某某一分返税也没有。
不过某某的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受到政府过多干预。地方政府为了追逐经济利益,作为集体企业所有者对企业的内部管理并不热心,同时还为乡镇集体企业提供了接近利润最大化目标的激励机制。另一方面,沈文荣也只是考虑企业利益,并不把自己当作政府官员的下属。早在1987年沈文荣决定从英国购买一套二手设备的时候,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甚至当时冶金部的一位副部长也建议沈文荣三思,但是沈文荣从企业长远考虑还是决定购买这套设备。
某某管理层至今依然很不满政府对某某上市这件事的阻碍。龚盛,这个在某某集团地位仅次于沈文荣的二把手无奈地说:某某不够上市标准。而这一标准,并非指企业经营的好坏,实际上是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不同待遇。
2001年某某的那次改制,一个主要目的就是改造成股份制公司以符合上市标准,但是江苏省政府认为某某盈利状况比较好,融资压力并不大,所以把上市名额给了南钢这家国有钢铁企业。
也因为那次改制,使某某发行了一些员工股,这在当时是符合上市标准的,但现在这些员工股需要收回才可以上市。而这些员工股因为比较分散,其处置难度甚至比国有股退出难度还要大,所以上市对某某来说依然是个梦想。改不改制对某某没有任何影响。沈文荣这样说到。可谁相信沈文荣对政府依然是相对控股股东毫不在意?事实上,依照干部管理程序,沈文荣在某某集团的职务依然需要市委任命。
轰动一时的莱茵河畔收购
2001年底某某以3000万欧元的低廉价格买下了德国蒂森克虏伯公司子公司多特蒙德钢厂全部设备。这使某某在当时名声大噪。
全文2.1千字,阅读预计需要7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