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价格形成的因素主要包括成本、供求关系、国家经济政策等。
(1)成本。商品价格由生产商品中耗费的生产资料费用、入工费用和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即利润(含税金)三个部分构成。其中,前两个部分共同构成了商品的生产成本(在流通领域还包括流通费用),即企业为生产或销售某种产品而支出的物质费用和工资费用,这部分属于企业的生产投入,必须通过商品销售在价格中得到补偿。由于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并不全部归企业所有,这部分又分为企业利润和税金。因此,商品价格是由成本、利润和税金三个部分所组成。在生产领域,商品价格具体由生产成本、生产利润、消费税(资源税或产品税)构成;在流通领域,商品价格由进货成本(产地商业批发价格或进货价格)、流通费用、批发或零售利润、增值税构成。
成本构成商品价格的主体。从目前商品价格构成的一般情况来看,工业品成本约占价格构成的70%-80%,农产品成本品种间差异较大,约占价格构成的50%-90%,都在价格中占有很大比重。因此,成本的变化是影响商品价格变化的最重要原因。在一般情况下成本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化,商品成本上升,价格也会上升,商品成本下降,价格也会随之下降。
从企业的角度看,成本实际上是资金的消耗。当一个生产周期或经营周期结束时,通过出售产品,收回货币,资金的消耗才能得到补偿,并获得利润。一个企业的预付资金能否得到补偿,关键是看其商品价格与成本的关系。在不考虑税金等因素的前提下,只有商品价格等于成本,资金消耗才能得到完全的补偿。如果价格低于成本,资金消耗就得不到补偿,预付资金就会减少,企业就会发生亏损。一般情况下,企业的产品价格至少要高于成本,只有这样,企业才有可能得到利润。所以说,成本是制定价格的最低经济界限。
但是,强调成本是制定价格的最低经济界限,并不意味着在任何情况下,任何企业的产品价格都应高于或等于成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价格也往往并不能由企业来决定,常常只能被动接受市场的决定,对于小企业来说尤其如此。在这种情况下,少数企业由于经营不善、技术落后等原因,成本可能会出现大于市场价格的情况,企业就会面临转产或破产的命运。
(2)供求关系。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供给方与商品的需求方以市场为纽带,以价格为中介,形成供求关系。商品供求的变化与商品价格的变化互为因果,并以相反方向循环往复。
具体表现为:
①供给和需求变化引起价格变化:如果供给大于需求,商品价格下降;如果供给小于需求,商品价格上升。
②商品价格变化又会作用于商品供给和需求的变化:如果商品价格上升,会使商品供给增加,需求减少;如果商品价格下降,会使商品供给减少,需求增加。
③这种关系表现为供给或需求的增加会变为减少,价格的下降又会变为上升,原来不平衡的供给大于需求通过市场竞争和价格变动,在一定的情况下会转化为需求大于供给的新的不平衡。
(3)国家经济政策。国家经济政策对价格形成的影响可以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个方面。
国家经济政策对价格形成的间接影响,主要表现在国家某些经济政策的执行会引起商品成本及市场供求等因素的变动,从而引发价格的变动。如提高职工工资、实行加速折旧政策会引起即期单位商品成本上升而产生价格上涨的压力,实行税收优惠降低商品成本则可能引起商品价格的下降。
国家经济政策对价格形成的直接影响,主要是通过国家对商品价格的直接管理即直接定价来实现的,如普遍服务政策、价格补贴政策、农产品收购保护价政策等,这些方针和政策直接关系某些商品价格的形成与确定。当然,价格政策作为国家直接干预价格形成的重要手段,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的变化以及入们对客观经济规律认识的深化而不断调整。
全文1.5千字,阅读预计需要5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