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性也叫做证据的客观性或者确实性,它是指证据所反映的内容应当是真实的,客观存在的。一切证据材料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证据必须具有真实性,虚假的、捏造的证据不得作为定案的依据。根据有关规定,法庭应当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从以下方面审查证据的真实性:(1)证据形成的原因;(2)发现证据时的客观环境;(3)证据是否为原件、原物,复制件、复制品与原件、原物是否相符;(4)提供证据的人或者证人与当事人是否具有利害关系;(5)影响证据真实性的其他因素。
贪污犯罪的证据包括哪些内容
根据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证明贪污挪用犯罪一般必须有以下几方面的证据:
1、犯罪主体方面的证据。根据《刑法》规定,贪污罪、挪用公款罪的主体国家工作人员或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办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认定行为人构成贪污罪,必须有证据证明主体身份。这方面的证据主要包括:
(1)证明行为人身份、职务的证据;
(2)证明单位性质的证据。除此之外还要有行为人自然方面的证据,自然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民族、籍贯等。
2、犯罪主观方面的证据。办理贪污、挪用公款案件,应当有证据证明为人具有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主观故意,或者犯罪嫌疑人明知是公款而挪作用。这方面的证据包括:行为人供述、账册等书证,赃款用途证据等。有些作者认为,只要有证据证明行为人非法占有了公共财物,赃物具体用途和去向不影响对贪污、挪用性质的认定。但在基层的司法实践中这种认识往往不能得到法院的认同,所以在查办贪污案件中,赃物的去向也是定罪的主要证据之一。
3、犯罪客体方面的证据。这方面的证据主要指非法占有的财物系公共赃物、挪用公款的证据,有关行为人利用职务之便和犯罪的影响、危害后果等)方面的证据。
4、犯罪客观方面的证据。例如:贪污罪在客观上表现为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对此应当有证据证明。具体包括证明作案时间、地点、过程的证据;证明贪污、挪用数额的证据等。
5、有关犯罪情节的证据。犯罪情节与量刑处罚紧密相连。对于办案中认定的犯罪情节包括犯罪数额、法定从轻情节、法定减轻情节、法定从重情节、法定免除刑罚情节、酌定从重情节、法定从重情节等以上几个情节中除犯罪数额是犯罪事实的一个方面,后几个情节的证据一般包括后果危害、社会影响、认罪态度、悔改表现、自首、立功、累犯、共同犯罪中的作用等方面的证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三条证据包括:(一)当事人的陈述;(二)书证;(三)物证;(四)视听资料;(五)电子数据;(六)证人证言;(七)鉴定意见;(八)勘验笔录。
证据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五十条可以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都是证据。
证据包括:(一)物证;(二)书证;(三)证人证言;(四)被害人陈述;(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六)鉴定意见;(七)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八)视听资料、电子数据。
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全文1.3千字,阅读预计需要5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