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包装上标明是3019元的导航仪,可打开邮递包裹后却变成了价值只有百余元的塑料“迷你冷暖箱”;明明订购的是6980元的三星新款手机,可包装盒内出现的却是用粗糙纸袋包装的山寨手机和伪劣纪念币……
4月7日上午,北京市公安局大会议室内,投递包裹堆得像小山一样。这些包裹全部来自所谓的“电购”公司,是它们演绎“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道具。
“电购”是行业通俗叫法,说白了就是电话购物。这本是一种便捷的购物方式: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电话向商家订购所需商品;商家可以向消费者主动推销产品。然而,不法分子却从中“钻研”出了一条生财之路。
这些骗子到底是如何一次又一次得手的呢?北京警方结合近期成功打掉的20个犯罪团伙,揭开了“电购”诈骗的“秘籍”。
中奖得优惠反损失两千余元
去年10月,一封从北京市政府政风行风热线转来的群众投诉信引起了北京警方的重视。
写信的人姓蔡,是湖北省某市的居民。蔡先生在信中说,2008年上半年,他突然接到一个陌生人从北京打来的电话,称他的电话号码被抽中大奖,可以以优惠的价格购买三星最新款手机一部。起初,蔡先生也不太相信,但对方能够准确无误地说出他的姓名、籍贯、电话号码等个人信息,而且承诺蔡先生可以在收到货物后再付款。
“既然是‘货到付款’,对方应该做不了什么假。而且三星最新款手机2200元的价格也实在很有诱惑力。”就这样,蔡先生放松了警惕,下了“订单”。
几天后,订购的手机如期到货。蔡先生兴奋地向快递公司支付了2200元货款,可当他急不可待地打开包裹时,却发现包装盒内装着一部不知道是什么牌子的山寨手机,而且还有严重的质量问题。
发现上当,蔡先生马上拨打当初推销手机的那个陌生号码,要求退货。对方一改当初的热情、客气,拒不退货,最后甚至直接告诉蔡先生:“我们就是在骗你,退货就别想了。”
北京警方接到此起报案后展开了调查,确定蔡先生的手机是从北京市海淀区的一家“电购”公司寄出的。可同时,警方也发现,类似以“电购”公司为幌子实施诈骗的团伙在北京并非一两家。通过与工商部门的沟通,很快42封投诉信就被转到了公安部门。
而据北京市工商局消费者权益保护处处长曹中生介绍,从2008年初,工商部门就开始陆续接到从全国各地打来的消费者投诉电话,反映利用邮政快递、货到付款方式诱骗消费者上当的情况。截至目前,此类的信件投诉已有200多封,电话申诉更是超过1000件。
完善行骗链条“引君入瓮”
针对这种情况,警方迅速组成专案组,历经3个月的侦查,在北京海淀、丰台、朝阳、昌平四个区就打掉利用“电购”手段诈骗的犯罪团伙20个,抓获犯罪嫌疑人601人,其中97人已被警方刑事拘留。
据警方透露,已核实清楚的某一家“电购”公司,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内就发货40000余件,总价值超过5000万元。
在调查中,警方发现这些从事非法活动的所谓“电购”公司,通过假冒的身份进行所谓的“电话购物”,以极优惠的价格推销商品,并用伪造的商品信息骗取消费者信任,而后再通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甚至发送杂物的方式骗取消费者钱财。
据警方透露,操这种骗术的团伙已经形成了非法收集信息———租用办公地点———招募培训话务员———用“话术”骗取消费者订单的行骗链条,以及从假冒伪劣生产商处进货———签订投递协议———包装发货———货到付款的完整经营链条。而在这一链条中,收集消费者信息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北京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副总队长马曦初告诉记者,这些诈骗团伙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渠道主要有3种:一是向专门收集和出售个人信息的非法机构进行购买;二是通过了解消费者购置房产、汽车、保险等信息的渠道进行购买;三是团伙之间相互进行买卖。“‘电购’公司在暗处,消费者的信息在明处,当‘电购’公司话务员准确说出消费者的姓名、相关消费经历时,很多消费者就容易放松警惕。”马曦初说。
除此之外,这些骗子最高明的地方就在于在送货收款的环节明目张胆地走了正规渠道。大部分的“电购”公司都挂靠在正式注册的包装公司下,由包装公司与邮政部门签订投递合同,并负责对投递的货物进行统一包装,打印送货清单,标明收货人应付款,随后通知邮政部门取件、送达货物、向收件人收取货款。收到的货款将由邮政部门转入包装公司账号,包装公司在扣除相应费用后,再把剩余货款支付给“电购”公司。
“这就意味着,向消费者送货的邮政快递人员对货物的实际情况并不知晓,只是向寄件人收取固定的邮资而已,如果消费者交钱后发现货物不符,也只能与销售方联系。”马曦初说。
全套秘籍“话术”诱人上钩
在海淀区的一家非法“电购”公司内,不大的空间整齐地摆放着几排坐席,每个坐席都配有一部电话,销售人员就在坐席上通过拨打电话联系“客户”。在与“客户”的沟通中,销售人员都会整齐划一地使用被他们视为珍宝的“话术”。
所谓的“话术”在有些“电购”公司内也被称为“手机剧本”。记者看到,在这个“手机剧本”中,分为A、B两个角色,角色A就是骗子公司的话务员,角色B则是消费者。在“剧本”中,角色A的身份被按照需要伪装成了“北京电视购物总中心”、某知名电视销售公司客服部、某品牌手机销售代表等。对于不同的商品,角色A会有不同的说辞。例如,要推销功能强大的新款名牌手机,A就会将功能说得天花乱坠,然后抛出所谓直销优惠;采用“问题手机召回”骗术时,A就会扮演成厂家售后服务人员,告诉B其曾经购买过的手机存在质量问题,并承诺消费者可以享受半价购买新手机的服务等等。
据了解,这些“话术剧本”都经过“电购”公司的认真推敲,“实战”中发现哪里容易露出马脚就会迅速进行修改。而所有新加入此类“公司”的员工都会有专门的“资深人员”对其进行培训。这些资深人员准备了种种推销商品的“剧本”,然后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向话务员传授“电购”业务技巧,而培训核心就是要求话务员“把鼠标当作键盘卖出去”。为了保证销量,有的话务员还把“话术剧本”贴在面前照本宣科,对其中可能引起消费者怀疑的环节,还专门做了标注,提醒注意以及修改。
记者了解到,被警方查出的这些“电购”公司每天的电话量大约都为1500次,每月的业务量在1.5万笔左右,涉及的金额高达人民币2000余万元。(本报记者李松黄洁)
办案人语
北京市公安局刑侦总队总队长陶晶介绍说,这些骗子公司的幕后操控者、团伙组织者和业务骨干均是外地来京人员,招募的话务员大多数也都是来京打工的人员。他们将公司地址选择在北京,专门骗外地的消费者,就是利用了很多群众对首都的信任度更高的心理。而这些骗子公司的存在不仅让那些正规从事“电购”行业的公司也跟着信誉扫地,而且影响到了邮政部门正常快递业务的开展,引发了很多消费者与邮局之间的纠纷。
由于从事非法活动的“电购”公司较为隐秘,给税务、工商等的监管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北京市工商局曹中生处长告诉记者,虽然工商部门接连接到很多的类似投诉,但由于这些案件的发生地多在外地,消费者除了那个网路电话的虚拟电话号码外,几乎提供不了任何其他有用的信息。
刑侦总队副总队长马曦初表示,即使打掉了这些犯罪团伙,但是案件的侦破还远没有结束。到底是谁为犯罪分子提供了消费者的个人信息?犯罪团伙发送的假冒伪劣产品来源于哪里?针对这些为“电购”诈骗犯罪提供土壤的环节,警方还将联合工商、铁路、税务等各有关部门展开进一步的行动,根据法律规定给予严厉打击。
全文3.0千字,阅读预计需要10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