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信息中心的范芹和张根明在最近披露的研究报告中说,由于我国目前工业结构正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转化,除了资金和技术短缺之外,社会就业压力实际上已经对经济增长速度和基建投资规模形成了倒逼机制。“八五”期间我国年均新增加就业人口730.3万人,GDP年均增长12.2%,即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大致吸纳60万人口就业。现阶段我国城镇需要安排的新就业人员每年都在700万左右,速度过低,就业方面的压力将更加突出。
范、张两个还说,资料显示,“八五”期间我国的就业弹性(就业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比值)仅为0.108,而“七五”期间同一指标为0.329。随着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化方向的转变和规模经济的普遍采用,“九五”期间这一趋势还将进一步发展,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明显趋于下降。
据两人估计,1999年我国新增劳动年龄人口在整个“九五”期间处于相对低谷年份,预计全社会新增劳动力资源1025万人,国有企业减员470万人。而在可能增加的就业容量中,合资、合营等各种所有制单位吸收劳动力400万人,乡镇企业安置450万人,城镇私营和个体就业增加600万人,预计年末城镇失业率可控制在3.4%左右。
两人还认为,存在一定比例的失业率恰恰是一个社会能够保持较强活力和较高效率的重要因素。本世纪三四十年代,欧美国家以社会失业率3%~4%为充分就业。
全文574个字,阅读预计需要2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