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法规
相关问答
《劳动法》第一百零二条规定,劳动者违反本法规定的条件解除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约定的保密事项,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用人单位无权对员工罚款,罚款属于行政权力。但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可从劳动者本人的工资中扣除来弥补经济损失。每月扣除的部...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用人单位是无权对劳动者进行罚款的,如果用人单位以罚款为由克扣劳动者工资的,用人单位违法,劳动者可以向劳动行政部门投诉处理;另外,如果劳动者严重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用人单位可以依法解除与劳动者的劳动合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九十一条用人单位有下列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情形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报酬、经济补偿,并可以责令支付赔偿金:(一)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的;(二)拒不支付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工资报酬的;(三)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四)解除劳动合同后,未依照本法规定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四)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需要说明的是,即使公司有明确的规章制度规定迟到者对其进行罚款,这也是不合法的! 1、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权不受侵犯。罚款,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剥夺公民的财产权。 2、依照《立法法》和《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对财产的处罚只能由法律、法规和规章设定。公司和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当然无权在规章制度中设定罚款条款,除非有相关法律法规的明确授权。 3、1982年国务院颁布施行的《企业职工奖惩条例》曾赋予了用人单位一定的罚款的权利,但是《企业职工奖惩条例》已被1995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所代替,《企业职工奖惩条例》已经废止。也就是说,2008年1月15日以后,用人单位已经不能再根据该条例的规定,在单位的规章制度中设立罚款条款了。 4、根据《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对于劳动者严重违反法律、规章制度以及严重失职、营私舞弊造成用人单位重大损害的行为,用人单位只能采取解除劳动合同、要求劳动者赔偿损失以及按约定支付违约金等措施,而并不能采取罚款的处罚。也就是说,现实中某些单位在规章制度规定或员工手册中约定,对于员工的违章行为采取罚款的措施是没有法律授权的。 5、在缺乏法律依据的情况下,即使用人单位有秩序管理的需要,单位与员工之间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也不能成为用人单位侵犯员工财产权的理由。
用人单位一般情况下不能对员工进行罚款。公司对劳动者进行处罚包括进行罚款,应当有合法根据,即必须是根据依法制定并公示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公司企业的规章制度或者劳动纪律规范,包括实体上规章制度的内容要符合法律,程序上公司的规章制度,必须是依法制定并经过相关的公示方式或者合同约定的方式为劳动者所了解的。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34人已浏览
194人已浏览
386人已浏览
207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