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根据不同的实习性质判断是否存在劳动关系,如果不是在校生的培训实习,是毕业生的就业实习,应该认为双方建立了劳动关系。勤工俭学型实习中,大学生和...
实习生与用人单位一般不存在劳动关系。在校生的培训实习,是教学的延伸,双方未建立劳动关系;在校生勤工俭学型的实习,也未建立劳动关系。用人单位自...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实习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就业型实习,另一种是毕业型实习。就业型实习是实习人员与单位建立劳动关系,根据法律法规的要求在单位通过实践进行一定的专业训练。在这种实习中,实习人员必须与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如专利代理人、律师、医师等。另外一种是实习人员出于学习需要在单位进行社会实践的行为,实际上大多是大学生的毕业型实习。2.实习生在实习单位、实习期间的身份仍然是在校学生,不属于一般意义上的劳动者。原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2条明确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在校学生并不具备这些“劳动者”的条件。因此,实习的在校学生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3.尽管还在实习期间,但已与单位订立了试用合同,建立了劳动合同关系,属于就业型实习,应当受到《劳动法》的保护,与出于学习需要在单位进行社会实践行为的实习生不是《劳动法》规定的劳动者不同。但是你如果连协议之类的都没有签的话,而且只工作了十几天,趋向于进行社会实践的实习生。4.如果签订的市劳动合同,劳动者擅自离职,解除劳动合同当日是工资结算日,单位拖欠工资的,可以到劳动监察大队投诉,由劳动监察大队责令用人单位期限发放工资,逾期不支付的,还要加付赔偿金;协调不成当事人再申请劳动仲裁。擅自离职给用人单位造成实际损失的,单位也可以依法要求劳动者赔偿。《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这场纠纷涉及到学生和实习单位之间是否存在劳动关系。为了确定郭某与是否建立劳动关系,首先要确定郭与公司劳动合同的效力。首先,学生是否具备签订劳动合同的主体资格,根据原劳动部1995年发布的《关于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劳动法若干问题意见》)第十二条规定: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不视为就业,不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这一条款是关于在校学生勤工俭学的规定,不否认在校学生的劳动权和能力。此外,除《劳动法》第十五条规定的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外,我国法律没有禁止学生成为劳动关系主体。其次,《劳动法若干问题意见》第十二条是否适用于此纠纷一般分为培训实习、就业实习和勤工俭学实习三类。培训实习是学校教学计划的一部分,由学校统一安排到实习部门进行。就业实习是指已经达到法定劳动年龄,最终在实习单位就业的实习。勤工俭学实习是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的勤工俭学活动。《劳动法若干问题意见》第十二条仅适用于勤工俭学型实习,不适用于培训型实习和就业型实习。虽然郭是一名学生,但他以就业为目的进入公司实习并签订了劳动合同。他的实习是毕业后在公司工作的锻炼,属于就业实习,不适用《劳动法若干问题意见》第十二条。此外,郭签订劳动合同时已满16周岁,符合《劳动法》规定的就业年龄,具有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主体资格。郭与公司签订的劳动合同是双方真实意思的表达,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禁止性规定。劳动合同合法有效,对双方都有法律约束力。综上所述,认定郭某与该公司有劳动关系。
协保人员与新单位的关系可能是劳动关系也可能是特殊劳动关系。 2010年9月14日(最高院司法解释三实施之日)之后协保员与新用人单位签订新的劳动合同或新建立劳动关系的,应适用司法解释三第8条的规定,即上述人员与原用人单位和新用人单位形成双重劳动关系,单位终止合同需要支付经济补偿,但并不需要支付代通金。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243人已浏览
226人已浏览
4,598人已浏览
484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