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法规
相关问答
主要在于行为人是否对所导致的结果有认识。 过于自信的过失与疏忽大意的过失都是过失,二者对危害结果的出现都是持反对的、否定的态度的,结果出现都...
主要在于行为人是否对所导致的结果有认识。 过于自信的过失与疏忽大意的过失都是过失,二者对危害结果的出现都是持反对的、否定的态度的,结果出现都...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一、疏忽大意的过失怎样认定疏忽大意的心理状态,这类指行为人应当预见并且也能够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预见到危险因素的存在,心理上缺乏应付危险的准备性,因而在危险发生时,不能加以正确的判断,也无法采取恰当有效的措施制止或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从而构成了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疏忽大意的心理状态产生的心理因素主要是由于不负责任的态度导致的不注意或遗忘,同时,也与性格缺陷(过分内倾或过分外倾)、情绪状态(例如情绪过分激动、情绪低落抑郁、冷漠、仇恨、愤怒)等有关。二、过于自信的过失怎么样认定过于自信的心理状态,这是指行为人虽然已经能够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是由于轻信能够避免,以致轻率行动,发生危害结果的心理状态。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个人虽然已经认识到可能发生的危险,但是在各种相关因素(例如知识经验、操作技能、自信心、反应速度、身体条件、有关情境因素)的作用下,对危险的认识仍未达到引起个人的高度重视,没有转化为改变个人行为的心理力量,使个人仍然按照原来的行为方式行动,从而使可能发生的危险变成了实际的危害结果。过于自信的心理状态产生的心理因素,主要是不负责任的轻率态度,这种态度削弱了个人的社会责任感,使个人即使认识到危险的存在,也会轻率对待,不履行防止危险发生的义务,不会引起警戒,不改变有危险性的行为,从而导致了危害结果的发生。同时,也与性格缺陷、智力水平、不良行为习惯、情绪状态、判断不当、决策错误等因素有关。疏忽大意和过于自信心理状态的产生,也与个人的生理(疲劳、醉酒、生物节律、年龄、性别、身体缺陷等)、环境因素(他人的介入、被害人的过错、自然环境因素等)以及所使用的工具有关。
过失的种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应当预见的前提是能够预见:需要考虑行为人的知能水平、行为本身的危险程度以及行为时的客观环境。 应当预见的内容是法定的危害结果,即构成要件意义上的实害结果,而非任何结果。
意外事件与疏忽大意的过失有相似之处,表现在行为人事实上都没有预见到自己行为的危害结果,客观上又都发生了危害结果。但是,在意外事件中,行为人是不应当预见、不能够预见危害结果的发生,而疏忽大意的过失的行为人是应当预见、能够预见危害结果的发生,只是由于疏忽大意才没有预见。因此,二者区分的关键是判断行为人是否应当预见、能够预见。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481人已浏览
734人已浏览
215人已浏览
2,310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