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法规
相关问答
可以设立。乡镇、街道根据需要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应当参照《人民调解法》的相关规定,遵守《人民调解法》的相关原则和制度。根据《人...
1、街道、乡镇以及一些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社会组织等由于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资源,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依法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 2、主要指乡镇、街道...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一)两者的职能定位不同。村、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是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其主要职能是在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下,依据法律、政策和社会公德,对民间纠纷进行规劝疏导,促使当事人互谅互让、解决纠纷的群众自治活动。通过对民间纠纷的调解,实现人民群众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具有及时、经济、和睦关系的特点和优势,能有效地将民间纠纷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牙状态、解决在激化之前,从而与诉讼制度相互补充、相互配合,构筑维护社会稳定的长效机制。因此说,村、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是解决民间纠纷的具体办事机构。社会纠纷调解中心是由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综治办组织协调,以司法为民为依托、有关职能部门参加的合力解决重大、疑难矛盾纠纷的调解工作机制,是党委政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解决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一个有效抓手。其职能主要是协调有关部门,发挥合力优势,齐抓共管,走横向联合、优势互补之路,增强调解工作的实效。它具有主导性、多无性、联动性和广泛性等特点。因此调解中心是基层党委政府转变施政管理方式、依法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 (二)两者的性质不同。村、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是一个具有群众自治性质的调解组织,而调解中心则属于工作机制范畴。这是两者性质的根本区别。人民调解委员会达成的有民事权利义务并由双方当事人签字或盖章的调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性质。而调解中心调解纠纷的范围,不仅仅限于民间纠纷,其调解性质既不限于严格意义上的人民调解,也不限于法定的行政调解,但不同于法院审判活动中的司法调解,而是在党委政府领导下,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各种手段,各部门共同参与,协调处理重大、疑难矛盾纠纷的一种活动。其调解结果也具有民事合同性质。 (三)两者的组织形式不同。村、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设立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其人员的组成有明确的法定条件,并实行聘任制。村、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开展工作,必须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和《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等法律、法规及规章。违背工作原则,违反工作纪律,其调解工作即视为无效。调解中心则是基层党委政府将人民调解、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几个方面的工作职能合在一起,加强组织协调,合力开展矛盾纠纷调处疏导工作。其人员的组成主要是按职能不同,采取任命制。调解中心开展工作,无论在主体、层次和方式方法上,可以突破人民调解范围,其功效主要显示在克服调处重大、复杂疑难矛盾纠纷上力量不足、职能有限、工作范围狭窄的缺陷,采用多管齐下,合力化解矛盾纠纷,达到确保一方平安的目的。 (四)两者互依互存,有利于构建大调解格局。我市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于2004年相继建立。成立以来,面临利益格局的调整和矛盾纠纷呈现的多样性、广泛性、复杂性、突发性等特点,在基层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利用职能优势,在防范和化解一些综合性的、重大疑难的矛盾纠纷中,发挥了许多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调处中心在化解重大疑难矛盾纠纷中的职能优势和独特作用,已被实践所证明,也并非村、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所能替代。调处中心所形成的工作机制,对构建“大调解”的工作格局,对实现调解渠道多样化、调解主体多层次等方面的作用,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其合理性和必要性都无庸置疑。村、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和调处中心作为调处民间纠纷的实体性组织,只要置身于“大调解”格局内,融入“大调解”工作机制中,互依互存,协调配合,在工作上不错位,就绝对不会发生什么矛盾。
人民调停法第34条规定,乡镇、街道、社会团体或其他组织可根据需要参照本法有关规定设立人民调停委员会,调停民间纠纷。一些纠纷具有较强的区域性和专业性。由于一些社会团体或其他社会组织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资源,可根据实际需要依法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社会团体或其他组织成立的人民调停委员会的人民调停员大多具有与纠纷相关的专业知识,熟悉纠纷的特点,更容易得到纠纷当事人的认可,更有效地调停纠纷,充分解决社会矛盾。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依法设立的人民调停委员会主要是指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为了调停民间纠纷依法设立的地区性、行业性等类型的人民调停委员会,主要是残联、妇联、消协、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依法设立的人民调停委员会,为了解决医疗纠纷、劳动纠纷、交通事故纠纷设立的专业人民调停委员会、外来劳动者人口居住区、集贸市场、经济开发区等特定地区设立的地区人民调停委员会等特定地区。社会团体或其他组织依法成立的人民调停委员会人民调停员,应参照人民调停法规定的条件,即公正派,善于与大众联系,热心人民调停,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政策水平和法律知识。由于社会团体或其他组织依法成立的人民调停委员会调停的民间纠纷多具有地域性、专业性、实践性,这些人民调停委员会的人民调停员多由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熟悉相关纠纷特征的人负责。例如,消费者协会成立的人民调停委员会的人民调停员可以由消费者协会的相关人员、退休法官或检察官、律师等负责,医疗纠纷人民调停委员可以聘请退休医生、医学教授等负责人民调停员。社会团体或其他组织依法成立的人民调停委员会主要调停相关地区性、行业性纠纷,如消费者协会成立的人民调停委员会主要调停相关消费纠纷、交通事故纠纷人民调停委员会主要调停交通事故纠纷、集贸市场人民调停委员会主要调停本集贸易市场内的纠纷等。社会团体或其他组织依法成立的人民调停委员会与其他类型的人民调停委员会无关。
人民调解委员会可以采用下列形式设立:(1)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设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2)乡镇、街道设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3)企业事业单位根据需要设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4)根据需要设立的区域性、行业性的人民调解委员会。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设立及其组成人员,应当向所在地乡镇、街道司法所(科)备案;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设立及其组成人员,应当向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备案。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251人已浏览
404人已浏览
245人已浏览
674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