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的,劳动者可以向当地的劳动监察部门进行投诉或者申请劳动仲裁。 如果协商不了,建议搜集证据,有三个途径可以解决: ...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1、劳动力派遣合同涉及两个法律关系,即劳动力派遣合同关系与劳动合同关系。 对内而言,派遣单位与劳动者(本单位职工)有劳动合同关系。对外而言,派遣单位与接受单位有劳动力派遣合同关系。劳动力派遣合同的履行把三方形成的劳动关系和民事法律关系结合在一起。 2、由于这两种法律关系产生的纠纷性质不同,处理争议的程序、适用的法律以及时效也各不相同。在审判实践中应注意区分对待。劳动者依据劳动关系起诉派遣单位、接受单位的案件为劳动争议案件,派遣单位与接受单位依据劳动力派遣合同起诉的案件为普通民商案件。对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和接受单位之间的劳动争议,应通过劳动仲裁前置程序,适用劳动法规定的60天仲裁时效,进入诉讼阶段,由人民法院按照民事诉讼程序进行审理,并且审查仲裁程序和实体处理是否合法,依法做出裁决。 3、对于派遣单位与接受单位因劳动力派遣合同纠纷提起的民事诉讼,由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然后按照民事诉讼程序进行审理,在实体上适用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依法做出裁决。
4、社会保险配套法规 (1)、社会保险基金先行支付暂行办法; (2)、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若干规定。 5、劳动关系争议配套法规 (1)、违反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2)、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3)、劳动部办公厅对《关于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计发经济补偿金有关问题的请示的复函》;(4)、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规定有关赔偿问题的复函》;(5)、劳动部《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 6、劳动人事争议处理配套法规 (1)、劳动保障监察条例;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3)、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4)、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组织规则;(5)、人事争议处理规定; (6)、企业职工劳动争议协商调解规定; (7)、人社部《关于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的意见》; (8)、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一); (9)、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 (10)、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三); (1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12)、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人员条例
劳动合同纠纷处理的途径包括: 1、协商,双方当事人自愿进行协商; 2、调解,申请第三方机构(例如工会、人民调解委员会等)进行调解; 3、仲裁,向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 4、起诉,对仲裁不服的,可以起诉。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79人已浏览
1,077人已浏览
116人已浏览
179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