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意思表示是什么意思
意思表示,指将企图发生一定的司法上效果的内心意思,表示于外部,内心的意思因外部表示而客观,合为一体。意思表示是法律行为的核心要素,而法律行为是司法自治的实践手段,因此意思表示意义重大。意思表示由客观要件与主观要件构成。客观要件是指在客观上可认识其在表示某种法律效果意思。主观要件,是指内心的意思,更可分为行为意思、表示意思与效果意思。意思存于内心,是不能发生法律效果的。当事人要使自己的内心意思产生法律效果,就必须将意思表现于外部,即将意思发表。发表则须借助语言、文字或者表意的形体语汇。意思表示所发表的意思,是体现为司法效果的意思,亦即关于权利义务取得、丧失及变更的意思。...查看原文
2意思表示具有的法律效果
1、拘束力。意思表示的拘束力,亦即意思表示的成立效力。意思表示一旦成立,表意人须受其约束,非依法律,不得擅自撤回或者变更的法律效力。意思表示作成后,将要影响表意人、相对人或第三人的利益。如表意人作成订立合同的要约,相对人即产生承诺权,表意人抛弃某物的所有权,他人占有该物即不构成非法占有或者不当得利行为。再则,对于已作成的意思表示,表意人可否撤回或者撤销,也事关表意人本身以及相对人和第三人的利益。2、拘束力的发生。意思表示拘束力自何时发生,事关表意人对于撤销权的行使期间(即该期间始期与终期的确定),以及相对人的信赖利益,同时关涉非对话意思表示传达途中遗失或者迟到风险的负担。民事法律行为从成立时起具有法律约束力。行为人非依法律规定或者取得对方同意,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一、什么是意思表示解释意思表示是民事法律行为的要素,指行为人欲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内在意思表现于外在的行为。简单的说就是当事人真实的意愿。意思存于内心,是不能发生法律效果的。当事人要使自己的内心意思产生法律效果,就必须将意思表现于外部,即将意思发表。意思表示所发表的意思,是体现为司法效果的意思,亦即关于权利义...查看原文
3撤销意思表示
意思表示的撤回,是指在意思表示作出之后但在发生法律效力之前,意思表示的行为人欲使该意思表示不发生效力而作出的意思表示。意思表示之所以可以撤回,是因为意思表示生效才能发生法律约束力,在其尚未生效之前,不会对意思表示的相对人产生任何影响;也不会对交易秩序产生任何影响,在此阶段应当允许行为人使未发生法律效力的意思表示不产生预期的效力,这也是对行为人意思自由的充分尊重。因此,行为人可以撤回意思表示。非对话的意思表示生效原则是什么到达原则1、到达及撤回。非对话而为意思表示的,其意思表示,以通知达到相对人时,发生效力。但撤回之通知,同时或先于到达者,不在此限。分二点言之:A到达,指意思表示已进入相对人的支配范围,置于相对人可了解的状态而言。例如解除契约的信函已于通常时间到达相对人的信箱时,即为到达。即使相对人没有阅读,也应发生效力。B意思表示的撤回性。例如甲某日致函于乙表示解除买卖合同,其后改变心意,即发另一一函表示不欲解约。若邮差将两函一同放入相对人的信箱,即使相对人先阅读第一封,第二封亦然生效,将第一封的解约意思撤回。2、意思表示发出通知后表意人死亡、丧失行为能力,或其行为能力受限制。此时,表...查看原文
4意思表示的类型
一、意思表示的类型意思表示的类型有:1、根据是否须向相对人作出,分为:无需受领的意思表示: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指无需向他人作出的意思表示。例如,遗嘱捐助行为、抛弃动产所有权。需要受领的意思表示:即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指需要向他人作出的意思表示。例如,悬赏广告、要约、承诺、解除合同、抵销、免除债务、抛弃抵押权、抛弃质权等。2、根据相对人是否特定,分为:对特定人的意思表示:如授予代理权、要约、承诺、解除合同、抵销。对不特定人的意思表示:如自动售货机、悬赏广告。3、根据相对人是否可同步受领意思表示,分为:对话的意思表示,指意思表示作出后,相对人可以同步受领的意思表示。例如,以对话、打电话、qq聊天作出意思表示,或者将书面合同当面交给对方,亦属对话的意思表示。非对方的意思表示,指意思表示作出后,相对人不能同步受领的意思表示,例如,通过写信、发电报、发电子邮件为意思表示。二、意思有哪些解释吗1、思想;心思。2、意义,道理。3、意图,用意。4、意志。5、神情。6、情趣;趣味。7、心情,情绪。8、情意;心意。9、引申指代表心意的宴请或礼品。10、意见,想法。11、迹象,苗头。12、象征性的表示。13...查看原文
5意思表示生效条件
一、意思表示生效条件意思表示为法律行为的核心要素,而法律行为是私法自治的实践手段,因此意思表示意义重大。意思表示,意思表示的生效指向外部表明意志发生一定私法上法律效果的意思的行为。意思表示由客观要件与主观要件构成。客观要件是指在客观上可认识其在表示某种法律效果意思。主观要件,是指内心的意思,更可分为行为意思、表示意思与效果意思。二、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有哪些1、客观要件:在客观上可认识其在表示某种法律效果意思。例如以传真订购书籍,停车于收费停车场,含羞点头答应男友之求婚等。2、主观要件:指内心的意思,更可分为a行为意思,即表意人自觉地从事某种行为的意思,例如签名。b表示意思,即行为人认识其行为具有某种法律行为上意义,例如以邮件订货,投向咖啡自动贩卖器。c效果,即行为人欲依其表示发生一定法律效果,如表示购买A书,兼具表示意思及效果意思。三、意思表示是什么民事法律行为的效果是由当事人意思表示决定,如果虽有表示意思的行为,但法律效果不由该表示的意思内容决定的表示之意思,仍不能成立意思表示。如催告、拒绝要约等,虽然也是一定意思的表示,然而其效果却不取决于意思,而是取决于法律的规定,故民法上称之为...查看原文
6意思表示瑕疵有哪些
1、欺诈所谓欺诈,是故意欺骗他人,使之陷于错误的行为。受欺诈而实施的行为,则是由于他人的欺诈行为陷于错误,进而作出的意思表示。欺诈行为的法律要件是:(1)在欺诈人方面:A、须有欺骗他人的行为。欺诈行为是故意把不真实的情况表示给别人,无论虚构事实、歪曲事实或者隐匿事实均属之。欺诈往往呈现为积极行为,而消极行为,尤其是沉默,则必须是法律、合同或者商业习惯上有告知事实的义务,而未告知时才能构成欺诈。B、须有欺诈故意。欺诈故意,是指具有欺骗他人的故意,这种故意的含义包括两层:a、是使相对人陷于错误的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所表示的情事不真实,并且明知相对人有陷入错误的可能;b、是有使相对人陷于错误而作出意思表示的故意。这两种故意从根本上妨碍了被欺诈人意思形成的自由。(2)在被欺诈人方面:A、须被欺诈人因受欺诈而陷于错误。被欺诈人陷于错误与欺诈人的欺诈行为之间须有因果关系。如果被欺诈人并不陷于错误,或者虽然陷于错误,但该错误不是受欺诈而产生,则欺诈行为不能成立。B、须被欺诈人因错误而作出意思表示,即错误与意思表示之间须有因果联系。如果被欺诈人虽然陷于错误,但是并没有因之而作出意思表示;或者虽有意思...查看原文
7什么是共同意思表示
一、什么是共同意思表示合同中共同意思表示的认定是多个民事主体一致同意的意思表示,以贷还贷的合同为例,以下几种情形可以认定金融机构与借款人存在以贷还贷的共同意思表示:1、金融机构与借款人约定的贷款款项根本没有贷出,双方只是更换贷款凭证。因为在贷款人对资金有控制权的情况下,新的贷款可能根本就不会进入借款人的账户,直接由贷款人以特种账传票的形式作内部的划转,即实践中所谓的“空转”。2、借款人在短时间内,即以后一贷款归还前一贷款的。这里的短时间以不超过七日为宜。3、新贷款的金额与旧贷款所欠本息额正好相当,而借款人又在较短的时间内归还旧贷款的。二、真实意思表示如何认定1、不真实的意思表示,分为“有意的不真实”与“无意的不真实”不真实的意思表示,具有瑕疵,其效力状况各个不同。2、无意的不真实,指表意人于意思表示时不知其表示出来的意思与其内心真意不一致。重大误解属之,已如前述。3、有意的不真实,指表意人于意思表示时知道其表示出来的意思与其内心真意不一致。包括四种:真意保留;戏谑行为;双方虚假行为;隐藏行为。三、意思表示不真实的民事法律行为是否有效在民事活动中,意思表示不真实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无效的。根...查看原文
8真实意思表示如何认定
一、真实意思表示如何认定1、不真实的意思表示,分为“有意的不真实”与“无意的不真实”不真实的意思表示,具有瑕疵,其效力状况各个不同。2、无意的不真实,指表意人于意思表示时不知其表示出来的意思与其内心真意不一致。重大误解属之,已如前述。3、有意的不真实,指表意人于意思表示时知道其表示出来的意思与其内心真意不一致。包括四种:真意保留;戏谑行为;双方虚假行为;隐藏行为。二、什么是戏谑行为1、概念。戏谑行为(即开玩笑、吹牛)是真意保留的一个变种,但法律效果截然不同。与真意保留的区别在于,戏谑行为的意思表示者,期待对方不至于产生误认。2、戏谑行为的要件有二:一是表意人的意思表示属于真意保留;二是表意人有理由期待,对方明了自己内心的真意,其不一致的意思表示不至于被对方误解。3、戏谑行为的法律效力:(1)戏谑行为的意思表示一律无效(无论相对人是否信以为真)。(2)若相对人对戏谑行为信以为真,戏谑者(依据诚实信用原则)有义务不迟延地向对方澄清误会,避免对方遭受合理的信赖利益损失。三、意思表示不真实的民事法律行为是否有效在民事活动中,意思表示不真实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无效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查看原文
9意思表示生效原则
无相对人之意思表示: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何时生效,民法未设明文规定,解释上应认与意思表示成立之时同时生效。有相对人之意思表示:通过经过四个阶段,一是意思表示的作成,二是意思表示的发出,三是意思表示到达相对人,四是意思表示的意思为相对人所了解。1、对话意思表示:了解原则。对话人为意思表示的,其意思表示,以相对人了解时,发生效力。2、非对话的意思表示:到达原则。(1)到达及撤回。非对话而为意思表示的,其意思表示,以通知达到相对人时,发生效力。但撤回之通知,同时或先于到达者,不在此限。分二点言之:(2)意思表示发出通知后表意人死亡、丧失行为能力,或其行为能力受限制。此时,表意人的意思表示,不因之失其效力。所谓发出,拽表意人已作成使其内心意思表示于外部的行为。非对话的意思表示生效原则是什么到达原则1、到达及撤回。非对话而为意思表示的,其意思表示,以通知达到相对人时,发生效力。但撤回之通知,同时或先于到达者,不在此限。分二点言之:(1)到达,指意思表示已进入相对人的支配范围,置于相对人可了解的状态而言。例如解除契约的信函已于通常时间到达相对人的信箱时,即为到达。即使相对人没有阅读,也应发生效力。(...查看原文
词条目录
看完词条还不懂,在线问律师吧
3分钟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