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结构形式是广义国家形式中的一个方面,但对国家结构形式的研究和认识是十分晚近的事情。事实上,国家结构这种现象在国家一产生时便已存在了,不过,只是到近代国家产生后才成为宪法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其重要性在于它是国家权力划分即国家利益分配的一种方式。
现代国家结构形式主要有两大类:单一制和复合制。中国的国家结构形式是单一制原则,在1954年、1975年、1978年宪法中都有一个专门条文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但在制定现行宪法时把这一规定移入宪法序言中去了(第11段)。尽管如此,由于序言的这段文字涉及到国家结构形式问题,所以并不失其法律意义。我国形成统一多民族的单一制国家,既有其历史的原因,也有其民族的原因。
一、我国采取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历史原因
我国自秦汉以来,一直是实行中央集权制的统一的国家。迄商至周,中国是一个部族国与分封制相混合的封建制国家,但从春秋时代起,就逐渐完成了统一的民族国家进程。秦灭六国而建立一统天下的秦王朝以后,封建王国虽有兴衰分合,但统一是主要的,而分裂状态则是短暂的。其间少数民族不仅建立过许多地区性国家政权,而且几次入主中原。但无论是汉族还是边疆民族建立的王朝,都以封建中国正统自居,把中华各民族纳入其封建版图之内。历代封建王朝对边疆少数民族还采取不同于内地的治理方法,在内地由皇帝直接派官吏治理,在少数民族地区则由皇帝加封少数民族统治者加以治理,如明清的土司制度。秦以后,我国一直是中央集权制的国家,从未出现复合制的国家结构形式。
历史证明,只有统一才能带来各民族的团结、繁荣和发展。
二、我国采取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民族原因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历史状况和民族关系决定了在我国的个体条件下,不适宜采取联邦制,民族分离更是极其有害的。采取单一制的国家形式,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内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
1、各民族的分布状况
我国有56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7%,但却分布在占我国领土总面积60%的国土上,主要集中在北部的内蒙古、西北的新疆和宁夏、西南的西藏、南部的广西。此外,少数民族还散居在众多的省、市中。其分布状况是大分散、小集中,大杂居、小聚居。各民族交叉居住,并且一个民族往往有许多聚居区。同时,除西藏自治区以外没有一个自治区基本上由单一民族组成。这既是各民族互相影响、互相融合、互相团结的结果,也是不能采取以民族共和国的方法来解决我国的民族问题的原因。因为,要构成一个民族共和国,需要构成一个独立的经济单位,绝大多数的民族人口要聚居。
而这样一种状况,在我国是不存在的。所以,我国的民族自治政策与前苏联有很大不同:一是民族自治地方不能分离,而原苏联宪法规定各民族共和国都有退出苏联的权利;二是有一定的聚居就有自治,而前苏联的民族共和国则必须是民族人口在100万人以上且居多数以及与外国接壤。
2、民族关系的历史发展
我国民族之所以有上述的分布状况,是在祖国土地上的各民族历史上互相合作、互相交流、共同生息的结果。比如,许多汉族地区原为少数民族居住,因而就有少数民族存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原来也属于汉族居住区,所以也有汉族人口。又如,中国古代众多少数民族像氐族、鲜卑族等等哪里去了?——多数都融合在汉族中了;汉族也有与少数民族融合的例子,如唐末西域三镇军民就融合于中亚各民族中了。在民族互动过程中,各民族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也形成了相互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历史上,在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内,曾存在着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汉族地主阶级长期压迫少数民族,甚至导致民族矛盾和战争。但友好合作一直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各族人民有着共同的历史命运,有着共同斗争的历史传统,这决定了在我国建立单一制的多民族国家既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既会得到各族人民的拥护,又会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发展。事实上,在我国大多数民族自治地方中,汉族的绝对人口都要多于少数民族人口,在这些地方实行民族自治制度,表明我国尊重民族关系的历史状况和少数民族的权利。
3、各民族所处的外部条件
近百年来,西方列强为了配合其侵略战争,曾经挑拨我国的民族关系,制造民族纠纷,他们打着分而治之、建立独立民族国家的旗号,对少数民族的上层人士封官许愿,企图吞并我国领土,或挑起民族战争,从中渔利。自鸦片战争以后,英、俄、法、日等西方国家均曾在我国边疆地区挑起事端,甚至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外势力的分裂活动仍未停止。1959年春,在外国扩张主义者唆使下,西藏农奴主发动叛乱。直到现在,国外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仍在我国的民族政策上大做文章。中国各族人民仍面临着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艰巨任务,各民族只有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团结一致,才能使边疆地区发达兴旺,而民族分离只能有利于其他国家的扩张势力,而不利于本民族的真正繁荣和发展。
4、各民族的战斗友谊
早在明清二世,居住于湘鄂西地区的土家族就是当时国家军队中的一支善战的力量,在抵御外敌时曾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汉族人民的尊重。而整个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各族人民共同抵御外国侵略者和反抗国内反动统治者的斗争史。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都有少数民族的积极参加,而且起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马克思主义刚传入中国时,就有许多少数民族的先进分子投入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事业。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我国各民族兄弟并肩战斗,如红军长征时就得到西南少数民族的大力支持,抗日战争时期在内蒙古地区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这种战斗友谊,使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在一起,有利于组成统一的祖国大家庭。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国家在民族问题方面的根本任务就是巩固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国家一方面逐步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减少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状况;另一方面又积极贯彻国家的各项民族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重视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坚持民族政策教育,使各民族的友谊和团结继续得到发展。所以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是符合我国各民族的团结友爱的要求的。
5、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我国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一切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我国现实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人口和资源以及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沿海和内地较之于边疆地区人口多,经济文化发达,科技力量雄厚;而边疆地区地广人稀,科技水平落后,但资源丰富。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加强地区的互助合作,互通有无,发展多种形式的横向经济联合,把汉族地区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少数民族地区丰富的资源结合起来,根据各民族特点,保证内地和边疆共同繁荣和发展,共同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
全文2.8千字,阅读预计需要10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