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刑法规定,交通肇事罪的法定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肇事罪的法定刑为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为进一步规范交通肇事逃逸后自首的从宽处罚范围,《意见》规定,交通肇事逃逸后自首、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应当认定为自首,但应当以从重法定处罚为基准根据法律规定,应当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从宽处罚和从宽处罚幅度。交通肇事逃逸投案自首的,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的保护现场、抢救伤者、向公安机关报告是违法者的法定义务,但违法者不履行。因此,虽然可以认定为自首,但在决定是否从宽时,应该严格控制。对于违法者来说,应该有醉驾、无证驾驶等情节严重的,更重要的是在决定是否从轻处罚时要从严。《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法规,造成公私财产重伤、死亡或者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不难看出,刑法的精神不是鼓励罪犯逃跑,而是鼓励逃犯主动投案自首。准确地说,交通事故发生后,首先要鼓励肇事者保护现场、抢救伤者、向公安机关报案,这样才能在很大程度上获得自首、从轻处罚的“从宽处理”。这是法律为犯罪者提供的第一次“机会”。
如果犯罪人逃跑,浪费了这个“机会”,法律鼓励犯罪人自首。虽然处罚是建立在法定刑较重的基础上,但他通过自首仍能获得一定程度的“从宽处理”,这是法律提供的第二次“机会”。如果肇事者错失了又一个良机,仍然没有主动投案自首,那么在被查获后就不会有法律上对“投案自首”的从宽处罚;如果案件有“逃逸致人死亡”的情节,那么等待肇事者的处罚将更为严厉。
因此,即使肇事者是酒后驾驶,事故发生后最有利的选择是及时投案自首,而不是先逃逸,待酒精浓度降至检测不到的水平后投案自首,因为酒后驾驶属于酌情从重处罚情节,而逃逸属于法定从重处罚情节,自由裁量情节对量刑的影响一般小于法定情节,因此行为人必须避免“醉驾入刑”可以说得不偿失。而且,即使肇事者逃逸,根据其他证据仍可以认定其为醉驾。这样,在量刑时,不仅要考虑逃逸情节,还要考虑酒后驾驶情节,肇事者自然会受到从重处罚。酒后驾驶一般属于酌定从重处罚情节
全文900个字,阅读预计需要3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