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装修房因省时、省力的优点赢得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但装修省心了,收房时却往往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品牌货不对板、水管堵塞、工程质量粗制滥造等等。而目前我国还没有关于精装修房的验收标准出台,正是因为这样的概念模糊,使精装修房成为开发商和购房者发生纠纷的导火线,更成为了一些开发商大搞猫腻的地方。
陷阱一:货不对板货不对板是指开发商所提供的精装修材料、材质和品牌与承诺不符,这是开发商最惯用的一种蒙人手段。在消费者陶醉于样板间营造的假象后,开发商在对房屋进行精装修时,并不会按照样板间的标准进行装修。比如,购房人在样板间中看到的地板是实木的,但是自己房子的地板却是复合的,这之间的差价就成为开发商的不合理利润。
陷阱二:价格虚报比货不对板更为隐蔽的手段是价格虚报。有业内人士指出,开发商提供的每平方米装修成本的报价通常有相当程度的水分,而且现在通行的以品牌、材质、材料确定装修成本进而计算其价格的做法也是不科学的。专家指出,由于精装修楼盘大部分采用的是期房的开发模式,消费者购房时各种材料和品牌的价格,在几年后通常会随着产品的更新换代而贬值。此时,开发商承诺的价格实际上就是虚报的,购房人当时得到有关价格的信息实质上也是虚假的。
陷阱三:质量不保在这个陷阱中,开发商提供的品牌是真的、材料是真的,只不过都是次品,而次品的价格比合格产品的价格要低很多。而且关键问题在于,购房人付出的是合格产品的价格。相比之下,这就是更狡猾的一种手段,因为普通购房人没有专业技术,很难甄别精装修材料的品质。此外,施工的质量也是陷阱之一,因为施工的成本同样是精装修成本的组成部分,开发商出于节省成本提高利润的目的,有可能降低施工质量标准,减少施工成本的投入。
陷阱四:协议空泛
一切欺诈手段最终都会归结到合同方面,如果开发商试图用以上的手段欺诈购房人,他们提供给购房人的一定是一份协议内容空泛的合同。在这种合同中,开发商通常不会对精装修住宅的细节进行细致的约定,这样即使诉诸法律,购房人也会处在被动的地位。比如说关于卫浴产品的品牌、型号,地板的规格、材质,橱柜的品牌等等都没有详细的约定,而统统以名牌产品或同档次产品替代。
那么,消费者购买精装修房时具体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第一,购房者需要考虑开发商的信誉以及业绩;物业公司的信誉以及业绩同样需要考察。
第二,购房者应该认真研究购房合同。在一些与住宅装修有关的合同条款以及附加条款当中,应该详细地注明住宅装修所有项目所使用的主要材料以及设备的品牌、型号、生产厂商,关键项目的工艺做法、标准。
第三,要在购房合同中标明使用的装饰装修施工标准,对房地产商关于装饰、设备标准承诺的违约责任要作出规定。房地产商交付使用的商品房的装饰、设备标准应符合双方约定的标准。达不到约定标准的,购房者有权要求赔偿。另外,《十种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含量限量标准》也应该作为精装修住宅材料验收的依据。购房人应该向开发商索要环保评估报告。
第四,一要关注一些常见的装修通病,如漏水、裂缝;二要关注接口部位,尤其是一些装修时被暗埋的隐蔽工程,时间长了,这些接缝、接口部位或暗埋工程部位易出问题;三要注意常使用的部件,如五金等;最后,买房人一定要向开发商索要装修说明书,以了解暗埋工程以及使用方法。
消费维权相关知识,推荐阅读:
全文1.4千字,阅读预计需要5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