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西宁市民许先生向记者展示了他购买的几样商品,有“酸牛奶饮料”“巧克力饼干”等,许先生在购买这些商品时是当作酸奶和巧克力购买的。尤其是“巧克力饼干”,他一看标价牌,才2.9元,心想这巧克力还真便宜,分量也够足,于是拿了4袋。回家拆开包装食用时,发现只是巧克力味道的饼干。许先生纳闷,明明是饼干,干吗非说是巧克力。他仔细看了看包装,才发现食品的全称是“巧克力饼干”,只不过“巧克力”三字颜色鲜亮,字体也较大,“饼干”二字字体小、颜色暗,难怪自己会看错呢。
许先生的经历,一些市民也遭遇过。有的市民为讨个说法,曾找过商家或厂家,但对方都能够出示产品标准号或外包装设计许可证等资料,最后以“谁叫你不看清楚”“厂家没有卖假冒伪劣产品”等答复推卸责任。像许先生所购商品的名称显然具有误导性,使产品的真实属性打了折扣。
内人士透露,个别食品厂家之所以喜欢在标注食品名称时忽略食品的真实属性,目的只有一个,即抓住顾客先入为主的心理,激发顾客的购买欲。
全文422个字,阅读预计需要2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