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瞩目的《食品安全法》已于2月28日通过审议,将于今年6月1日起施行。这部法律有什么特点,我们身边的食物到底是否安全?请关注——《食品安全法》怎样为食品安全保驾护航?
近年来,从阜阳奶粉到三鹿奶粉事件,一系列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出现,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忧虑,以及对《食品安全法》的期待。3月2日,卫生部陈副部长表示,《食品安全法》已于2月28日通过审议,将于今年6月1日起施行。
从分段管理到统一管理
据悉,1995年我国颁布了《食品卫生法》,《食品安全法》是在原有《食品卫生法》的基础上加以完善,经过四次审议之后才通过的。《食品安全法》中明确了生产经营者作为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同时,建立了对食品安全全过程的监管,吸收了在国际上行之有效的先进管理理念,规定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制度、完善食品安全标准制度、食品生产经营行为等基本准则。
以往,食品安全管理出自多头,农业部负责农产品种植,卫生部门负责食品卫生的标准制定和综合协调,工商管理部门负责食品市场流通的监管,质量监督部门负责食品加工过程中的检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则负责餐饮业的安全管理。而《食品安全法》明确了政府和各级监管部门的责任,采用统一协调管理机制,并建立问责制,明确了生产经营当中索证、索票制度,不安全食品的召回制度、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制度等一系列规定,实现了风险评估、标准制定、食品检验、信息发布、事故处理相统一。
陈副部长表示,新出台的《食品安全法》便于管理和操作。比如,第22条规定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对现行的食用农产品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和有关食品的行业标准中强制执行的标准予以整合,统一发布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这样就能使原来的标准相互协调一致,既不重复冲突,也不留空白,统一整合为一个食品安全的国家标准。《食品安全法》公布并施行以后,将提高我国的食品安全水平。
不要惧怕添加剂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教授对于近期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进行了详细解释,她认为,许多人把食品安全问题说成是添加剂,但是,像瘦肉精和三聚氰胺,这些都并不是食品添加剂。
范教授表示,大规模的现代食品工业,就是建立在食品添加剂的基础上的。日本的食品添加剂用量比我国还要大,美国也一样。这些技术基本上都是国外几十年前开发、我国最近20年开始了更多地应用。
按照国内2008年6月实施的《食品添加剂卫生标准》,食品添加剂分为22类,共1812种,其中包括添加剂290种,香料1528种,加工助剂149种,还有胶姆糖基础剂55种。绝大多数添加剂,都是在国际上广泛使用之后,才引入中国的。
而用甲醛发泡海产品,用吊白块漂白粉丝,用苏丹红给辣椒油增色,用工业石蜡给水果上光,都是国家禁止的。甲醛、吊白块、三聚氰胺等对身体有极大危害的物质,根本不属于食品添加剂。
范教授强调,由各国许可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在正常用量下不会引起不良反应,但如果摄入量过大,就可能带来副作用。这次的《食品安全法》在对草案进行了四审的基础上,以立法的形式,强化了对食品添加剂的严管与规范。
现在,商场中经常会有一些食品宣传本品绝对不含防腐剂本品不含人工色素本品不含香精。但范教授说,这只是一种商业宣传手段。它利用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的不了解,让人们误解只有这个品牌不含某种添加剂,其他品牌含有,有不正当竞争之嫌。比如方便面含水分很少,长期保存根本不需要添加防腐剂,做这种宣传,其实是一种别有用心的误导。
我国食品90%以上是安全的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陈先生认为,老百姓现在谈吃色变,其实大可不必,我国食品卫生安全总体状况是好的。15年前,我国总的食品合格率只有50%—60%,而现在已经达到90%左右。
现在老百姓吃东西,都推崇回归自然,尤其是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陈先生表示,这完全是误解。有机食品是为少数人服务的,价格是普通食品的8—10倍,即便是发达国家,人们也很少购买有机食品。
事实上,在食品安全性上不存在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以及普通食品的优劣之分,因为所有的食品安全性都依照一个标准,那就是食物的卫生标准。
陈先生说,人们要求食品安全零风险并不现实,消费者可以通过自我保护措施,有效降低食品安全风险。食物多样化,稀释可能遇到的食品安全风险;尽量选择有品牌的食品,最好到大型超市购买;学习一些食品安全方面的常识。譬如消费者担心蔬菜上的农药残留超标,用洗涤剂长时间浸泡,结果是用一种化学物质处理另一种化学物质。最好的办法应该是用流水冲洗,用手轻搓,这样就可以了。
曾经研制成功乳粉蛋白质快速检测卡的侯教授认为,食品安全风险的监测和评估体系的确立是从高层的角度,对食品自上而下地进行的监管,与以往自下而上地进行的效果将完全不同。侯教授表示,尽管法律法规的出台使得食品监督检查中有法可依,但食品监管还应该由一支掌握了最先进的科技手段的监控队伍来完成。
全文2.0千字,阅读预计需要7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