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取保候审后还有可能重判幺
取保候审作为刑事诉讼过程中的一项强有力的保障措施,主要目的在于维护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们的人身权利与自由,同时也致力于维持整个刑事诉讼流程的稳定运行。按照我国法律法规,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的明确规定,取保候审的适用对象为那些可能被判处管制、拘役、独立适用附加刑或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但是不会给社会带来危险性的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士。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取保候审并不能直接决定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们最终会被判处何种程度的刑罚。在取保候审期间,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以及人民法院将会持续对相关案件进行深入调查、审查起诉以及审理工作。若在此期间发现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们的犯罪行为清晰明了,证据确凿充分,并且满足加重处罚的条件,例如犯罪情节恶劣、社会危害性极大等等,那么法院在做出判决时就有可能会判处较为严厉的刑罚。另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的规定,取保候审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倘若在取保候审期间,发现不应再追究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期限已经届满,则应立即解除取保候审。在解除取保候审之后,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们可能会面临全新的诉讼程序,其中包括审判环节。总的来说,取保候审并不能保证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们一定会被判处相对较轻的刑罚。法院在审理案件时会依据案件的实际情况和法律规定来做出公正合理的判决。因此,即使在取保候审之后,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们仍然存在着被重判的可能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二、取保候审后还会批捕人吗
依据相关法律条款,在被准许保释之后依然有可能针对当事人实施批准逮捕。
保释又称取保候审,是指经过侦查部门内部许可,要求嫌疑犯提供担保人或者缴纳一定金额的保证金,同时签署具有担保履约性质的保证书,确保他们不会逃避司法追诉或干扰调查工作,并且在接到传唤时能够及时赶到指定地点参与随传随到的一种强制措施。其主要应用对象为涉嫌犯罪程度相对较轻、无需进行监禁和逮捕,但是需对其行动自由施加适当限制的被告。
《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
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审尚不足以防止发生下列社会危险性的,应当予以逮捕:
(一)可能实施新的犯罪的;
(二)有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社会秩序的现实危险的;
(三)可能毁灭、伪造证据,干扰证人作证或者串供的;
(四)可能对被害人、举报人、控告人实施打击报复的;
(五)企图自杀或者逃跑的。
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十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或者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曾经故意犯罪或者身份不明的,应当予以逮捕。
是否会批捕当事人与当事人有没有获得取保没有必须联系,检察机关做出批捕的决定,应当是根据犯罪事实认定的结果,并不能因为取保就不予以批捕。需要注意的是,取保只是一种交纳一定的罚款来暂时获得自由的办法,并不代表犯罪行为的调查终结。
在我国的刑事诉讼程序中,取保候审这一重要措施被广泛应用于对犯罪嫌疑人以及被告人权益的有效保障,尤其是针对那些不具有重大社会危害性的罪犯。尽管取保候审并不会直接影响到最终的刑罚裁决结果,但是在此期间,公诉机关、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等司法机构将会持续进行深入的调查与审理工作。如果在取保候审期间发现犯罪行为情节严重,那么当事人仍然有可能面临严厉的法律制裁。值得注意的是,取保候审的最长期限为12个月,一旦期满或者不再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应当立即解除取保候审措施。即便当事人获得了取保候审的资格,他/她仍然存在着被判处刑罚的可能性。因此,法院将会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秉持公平正义之心,依法作出相应的判决。
全文1.7千字,阅读预计需要6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