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誉侵权行为怎么判如何执行
名誉侵权行为可以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1.停止侵害。停止侵害是指在侵害人身权的行为正在持续进行尚未结束时,受害人要求侵权人或请求法院判令侵权人立即停止侵权行为。
2.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3.赔礼道歉。赔礼道歉的方式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
4.赔偿损失。
5.治安拘留或罚款。
6.判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名誉权】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
二、名誉侵权和诽谤罪有哪些区别
名誉侵权和诽谤罪区别如下:
1.主体不同。侵害名誉权的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诽谤罪的犯罪主体和被害人,只能是自然人;
2.主观方面的区别。侵害名誉权的主观过错,故意、过失均可构成。诽谤罪的主观方面只能是故意,过失不构成本罪;
3.行为方式不同。构成诽谤罪的行为方式,一般是比较严重的,因此不再被认为是普通的侵害名誉权的方式;
4.危害后果不同。诽谤罪的危害结果,是对社会构成了较为严重的危害。侵害名誉权的行为虽然也对社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但还远未达到这样的程度;
诽谤罪与侵害名誉权的行为有很多相同之处,其关键的区别在于情节是否严重。侵害行为情节严重才构成犯罪,否则只构成民事侵害名誉权的行为,因此,把握好一个分寸也非常重要。
三、民法典怎样认定构成名誉侵权责任
民法典认定构成名誉侵权责任的要件是:
1.受害人确有名誉被损害的事实;
2.行为人行为违法。行为人侵害名誉权的对象应当特定而明确,具有指向性;
3.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法院经常通过使用势必应当足以等词汇,以说明其认为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4.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章 名誉权和荣誉权 第一千零二十四条 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n 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
全文887个字,阅读预计需要3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