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交个人所得税=(工资-个人交五险一金金额-个人所得税扣除额5000元)*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11月报10月的个税,适用5000元新的费用标准和新的税率表;10月申报9月的个税,还是适用3500元旧的费用标准和旧的税率表。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的决定》(2018年8月3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自2018年10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纳税人的工资、薪金所得,先行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五千元以及专项扣除和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依照本决定第十六条的个人所得税税率表一(综合所得适用)按月换算后计算缴纳税款,并不再扣除附加减除费用;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先行依照本决定第十七条的个人所得税税率表二(经营所得适用)计算缴纳税款。
《全国人大修改新闻发布会》摘要:10月1日以后,发放工资的时候,各企业单位财务人员在扣缴个税时一定要记住,别忘了适用5000元新的费用标准和新的税率表,这样可以让我们的员工们享受到改革的红利。
实务理解:
2018年10月1日起至2018年12月31日,先将工资薪金所得基本减除费用标准提高到每月5000元,并按新的税率表计算纳税,不实行专项附加扣除。
2019年1月1日起,将劳务报酬、稿酬、特许权使用费等三项所得与工资薪金合并起来计算纳税,并实行专项附加扣除。
关于10月-12月工资的计算,是指税款所属期是10月-12月,注意不是纳税申报时间点,说的再通俗一点:就是11月报10月的个税,适用5000元新的费用标准和新的税率表;10月申报9月的个税,还是适用3500元旧的费用标准和就的税率表。
【五险一金如何缴纳】
五险,指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一金,指住房公积金。五险一金的缴纳情况如下:
一、养老保险
1、缴纳比例
基本养老保险费由企业和职工个人共同负担:
企业按本企业职工上年度月平均工资总额的20%缴纳(部分省市略有调整),职工个人按本人上年度月平均工资收入的8%缴纳;
城镇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以个人身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以所在省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为缴费基数,按20%的比例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全部由自己负担。
2、缴纳基数
职工缴费工资高于所在市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300%的,以所在市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的300%为缴费基数;职工缴费工资低于所在市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60%的,以所在市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的60%为缴费基数。
个人身份参加养老保险的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社会平均工资的一定比例作为个人缴费基数,可选择的档级为40%、60%、80%、100%。
二、医疗保险
1、缴费比例
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用人单位缴费比例为在职职工工资总额的9%,职工缴费比例为本人工资收入的2%。
2、缴费基数
基本医疗保险的缴费基数是用人单位以国家规定的职工工资总额为缴费基数,职工以本人上年工资收入为缴费基数职工工资收入高于当地职工平均工资300%的,以当地职工平均工资的300%为缴费基数。
三、失业保险
1、缴纳比例
用人单位按本单位职工上年度月平均工资总额的1.5%按月缴纳,职工个人按本人上年度月平均工资收入的0.5%缴纳。
农民合同制工人个人不缴纳失业保险费。
2、缴纳基数
用人单位职工上年度月平均工资低于上年度市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60%的,以上年度市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作为基数按比例缴纳,职工上年度月平均工资高于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300%的,以上年度市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00%作为基数按比例缴纳。
四、工伤保险
用人单位按国家规定缴纳工伤保险,职工不缴纳。各行业缴纳标准如下:
一类为风险较小行业(用人单位职工工资总额0.5%)例如:证券业,银行业,保险业等等。
二类为中等风险行业(用人单位职工工资总额1.0%)例如:房地产业,环境管理业,娱乐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等等。
三类为风险较大行业(用人单位职工工资总额2.0%)例如:炼焦及核心燃料加工业,石油加工,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等。
五、生育保险
用人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缴纳生育保险费,职工不缴纳。
生育保险费的缴费比例由当地人民政府根据计划内生育女职工的生育津贴、生育医疗费支出情况等确定,一般为工资总额的0.8%,最高不得超过工资总额的1%。各地情况有所不同,具体查看当地缴纳标准。
六、住房公积金
1、缴费比例
住房公积金由用人单位和个人同时缴纳,且公司缴费比例为1:1。个人和单位缴费比例均不低于5%,不高于12%,具体标准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2、缴纳基数
每年7月1日起,各城市公积金缴存基数根据去年当地的月均工资进行调整,并重新调整月缴存额上下限。员工缴纳公积金金额不得高于最高上限,不得低于最低下限。具体实际情况请参看当地公积金管理中心政策。
全文2.0千字,阅读预计需要7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