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人民法庭审理的离婚案件, 被告不到庭的情况可以分为两类: 1. 被告下落不明, 无法通过任何途径联系到他或她, 因此无法通知其到庭。2. 被告有明确的地址, 已经通知了他或她本人, 但他或她因各种原因无法到场应诉。
根据人民法庭审理的离婚案件,被告不到庭的情况可以分为两类:
1.被告下落不明,无法通过任何途径联系到他或她,因此无法通知其到庭。
2.被告有明确的地址,已经通知了他或她本人,但他或她因各种原因无法到场应诉。
针对第一类型离婚案件中的被告当事人确因下落不明,无法通知其到庭应诉。法院的处理方法:对这类离婚案件当事人不能到庭作出了可以公告送达诉讼文书的规定,那么公告期满就意味着依法向其送达了相关法律手续。依照《民诉法》第一百三十条的规定:“被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判决。”
针对第二类型:被告有明确地址,又通知了其本人,本人因种种原因不出庭应诉,其处理方法因目前法律尚无明确规定,导致处理感到困惑。法院会分不同情况进行处理:
(1)当事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出于不愿离婚等目的,接到法院的传票,就是不到法庭出庭应诉。对于这类离婚案件,分两种情形处理:
一是本人确不愿出庭参加诉讼,但以书面的形式向法院陈述意见。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93条之规定,可以依法缺席判决处理。
二是本人既不愿出庭应诉,又不向人民法院出具书面的离婚意见,对这类离婚案件的当事人,可按该司法解释的第112条规定的属民事诉讼法第一百条规定的必须到庭的被告,因为这类离婚案件的当事人负有对小孩的抚育义务和不到庭就无法查清相关案情,故经两次传票传唤后,拒不到庭的,可以依法拘传其到庭参与诉讼。
(2)当事人系无民事行为能力的离婚案件,其法定代理人出于离婚后,其小孩无人护理等多方因素的考虑,不愿配合法院,拒不到庭应诉,致使案件无法审理。对此类离婚案件的处理,首先要多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法定代理人的思想工作,促使其配合法院的庭审工作,代理其子女出庭应诉,以便法院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如果通过法院多方做工作,监护人仍不愿出庭应诉,人民法院可以比照最高法院的《民诉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12条第二款“给国家集体或他人造成损害的未成年人的法定代理人,如其必须到庭,经两次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也可以适用拘传”的规定,依法对监护人拘传到庭,参与诉讼。
被 告 有 明 确 地 址 但 无 法 到 场 , 离 婚 案 件 如 何 处 理 ?
如果您起诉的被告住址无法直接送达或者留置送达,应当要求原告补充材料。如果原告因客观原因不能补充或者依据原告补充的材料仍不能确定被告住址,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向被告公告送达诉讼文书。因此,您可以尝试向法院提供任何您认为可以证明被告住址的信息,或者向法院申请查询被告的住址信息。但请注意,有关部门可能不准许当事人自行查询其他当事人的住址信息,因此您可以向法院提出此申请。
根据人民法庭审理的离婚案件,被告不到庭的情况可以分为两类:被告下落不明,无法通过任何途径联系到他或她,因此无法通知其到庭;被告有明确的地址,已经通知了他或她本人,但他或她因各种原因无法到场应诉。针对第一类型离婚案件中的被告当事人确因下落不明,无法通知其到庭应诉,对这类离婚案件当事人不能到庭作出了,公告送达诉讼文书的规定,依照《民诉法》第一百三十条的规定:被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判决。被告有明确地址,本人因不愿出庭参加诉讼,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93条之规定,可以依法缺席判决处理。二是本人既不愿出庭应诉,又不向人民法院出具书面的离婚意见,对这类离婚案件的当事人,可按该司法解释的第112条规定的属民事诉讼法第一百条规定的必须到庭的被告,因为这类离婚案件的当事人负有对小孩的抚育义务和其他到庭就无法查清相关案情,故经两次传票传唤后,拒不到庭的,可以依法拘传其到庭参与诉讼。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七十六条夫妻双方自愿离婚的,应当签订书面离婚协议,并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离婚登记。
离婚协议应当载明双方自愿离婚的意思表示和对子女抚养、财产以及债务处理等事项协商一致的意见。
第一千零七十九条夫妻一方要求离婚的,可以由有关组织进行调解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
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果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的,应当准予离婚。
有下列情形之一,调解无效的,应当准予离婚:
(一)重婚或者与他人同居;
(二)实施家庭暴力或者虐待、遗弃家庭成员;
(三)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
(四)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
(五)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
一方被宣告失踪,另一方提起离婚诉讼的,应当准予离婚。
经人民法院判决不准离婚后,双方又分居满一年,一方再次提起离婚诉讼的,应当准予离婚。
全文2.0千字,阅读预计需要7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