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
民事诉讼法修改后,执行案件的管辖问题变得相对复杂,最高人民法院昨日对外发布的适用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执行程序司法解释对执行管辖问题作了规定。
司法解释以立案时间先后为标准,区分两种情况,分别规定了解决重复立案的规则:一是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在立案前发现其他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已经立案的,不得再重复立案。二是如果该法院已经立案,在立案后才发现其他有管辖权的法院已经先立案的,一般应当撤销案件。但后立案的法院已经采取执行措施的,如果一律撤销案件,将可能导致已经控制的财产被隐匿、转移。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后立案的法院应当将控制的财产移交给先立案的执行法院处理。
针对民事诉讼法修改后,由于法院之间、当事人之间以及法院与当事人之间对被执行人在某地是否有可供执行的财产等问题认识不一,客观上将导致在管辖权问题上产生分歧,执行管辖权争议的情形也将增多的情况,司法解释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受理执行申请后,当事人对管辖权有异议的,应当自收到执行通知书之日起10日内提出。人民法院对当事人提出的异议,应当审查。异议成立的,应当撤销执行案件,并告知当事人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异议不成立的,裁定驳回。当事人对裁定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
此外,为了提高执行效率,防止当事人在管辖权问题上滥用权利,阻碍执行,司法解释还规定,管辖权异议审查和复议期间,不停止执行。
全文582个字,阅读预计需要2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