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紧急避险的标准和要求是什么
紧急避险必须具备的条件如下:
1.必须是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合法权益正在遭受危险;
2.必须是迫不得已、别无其他方法可以避免危险;
3.必须是为了避免合法权益遭受危险损害;
4.避险行为不能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危害。
以上四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才能构成紧急避险。
二、紧急避险为何可以免责
紧急避险具有合法性事由的缘故,因此可免责。之所以紧急避险不负刑事责任,是因为:
1.从主观上看
实行紧急避险的目的,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
2.从客观上看
它是在处于紧急危险的状态下,不得已采取的以损害较小的合法权益来保全较大的合法权益的行为。因此,紧急避险行为不具备犯罪构成。从总体上说,它不仅没有社会危害性,而且是对社会有利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一条
【紧急避险】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避险过当】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第一款中关于避免本人危险的规定,不适用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
三、紧急避险不适用哪些人群
根据刑法的规定,为了避免本人危险而采取紧急避险的行为,不能适用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也就是说对正在发生的危险负有特定职责的人,不能为了使自己避免这种危险而采取紧急避险的行为。这里所说的“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是指担任的职务或者从事的业务要求其对一定的危险负有排除的职责,同一定危险作斗争是其职业义务,包括消防队员、医生、护士、船长、海员、民航驾驶员、防汛员、警卫员、警察等的职业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二章 犯罪 第一节 犯罪和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n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n第一款中关于避免本人危险的规定,不适用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
全文933个字,阅读预计需要4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