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和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没有特定案件范围的限制,但某些案件不适用,如精神病人犯罪、未成年人犯罪、可能不构成犯罪或有其他不宜适用的情形。对于犯罪性质恶劣、犯罪手段残忍、社会危害严重的犯罪分子,即使认罪认罚也不足以从轻处罚,必须依法严惩。
刑法中的自首规定并没有限制特定类型的案件可以适用,也并没有禁止特定类型的案件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也是一样,没有特定的案件范围的限制。沈亮说,认罪认罚案件必须要确保宽严有据、罚当其罪,避免片面地从严和一味地从宽这两种错误的倾向。从保障人权和确保司法公正角度,以下几类案件不适用:一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属于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二是未成年人的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他们的代理人和辩护人对未成年人认罪认罚有异议的;三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不构成犯罪,以及有其他不宜适用的情形。对犯罪性质恶劣、犯罪手段残忍、社会危害严重的犯罪分子,其坦白认罪不足以从轻处罚的,也必须依法严惩。
认罪认罚案件范围限制
认罪认罚案件范围限制是指在刑事诉讼中,对于某些案件,被告人在认罪认罚过程中只能认罪认罚,而不能进行其他形式的刑罚。认罪认罚案件范围限制的目的是为了在保障被告人认罪认罚的前提下,减少刑罚的种类和程度,提高刑罚的公正性和效率。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认罪认罚案件范围主要限定为以下几种情况:
1. 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被告人案件。
2. 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但被告人认罪认罚后,判处管制或者拘役的刑罚刑种不能超过总刑期的一半。
3. 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但被告人认罪认罚后,判处有期徒刑的刑罚刑种不能超过总刑期的一半。
4. 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但被告人认罪认罚后,判处拘役或者有期徒刑的刑罚刑种不能超过总刑期的一半。
认罪认罚案件范围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平衡被告人认罪认罚和刑罚适用的关系,促进刑罚的公正实施。但同时也需要注意,认罪认罚案件范围的限制不能影响被告人认罪认罚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也不能剥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因此,在司法实践中需要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依法合理地进行认罪认罚案件的审理。
认罪认罚案件范围的限制是为了在保障被告人认罪认罚的前提下,减少刑罚的种类和程度,提高刑罚的公正性和效率。但需要注意,认罪认罚案件范围的限制不能影响被告人认罪认罚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也不能剥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在司法实践中需要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依法合理地进行认罪认罚案件的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六十七条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
犯罪嫌疑人虽不具有前两款规定的自首情节,但是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可以从轻处罚;因其如实供述自己罪行,避免特别严重后果发生的,可以减轻处罚。
第六十八条犯罪分子有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查证属实的,或者提供重要线索,从而得以侦破其他案件等立功表现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全文1.3千字,阅读预计需要5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