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名顶替上大学的行为涉及盗用他人身份名义,危害性广泛。在刑法上,虽然没有“顶替身份罪”,但涉及伪造、变造、买卖或盗窃、抢夺、毁灭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的行为将涉嫌犯罪,可能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在民事责任方面,被顶替者可以通过诉讼要求注销冒名者的身份并赔偿,冒名者通过冒用他人身份信息获取的工作属于欺诈所得,应予以开除。
以下是对原文的改写,保持原意不变:
冒名顶替上大学的行为,表面上涉及到的姓名实际上是通过盗用他人身份名义来实现的。这种行为的危害性并不仅仅局限于盗用姓名,而是整个身份信息被盗用所可能带来的影响。
在刑法上,现在虽然没有“顶替身份罪”(台湾刑法有顶替罪,是针对顶替人犯的),但其冒用手段如涉及伪造户籍、身份证的,则涉嫌伪造国家公文罪、伪造居民身份证罪,属于犯罪行为。
在冒名过程中很肯能会涉及到伪造户籍、身份证等证件,这就触犯了《刑法》伪造、变造、买卖或者盗窃、抢夺、毁灭国家机关的公文、证件、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在民事责任方面,被顶替者可以向法院诉讼,要求注销冒名顶替者的身份,并且承担相应的赔偿,
顶替者通过冒用他人身份信息获取的工作比如公务员,教师等,属于欺诈所得,应予以开除。
冒名顶替上大学会带来哪些影响?
冒名顶替上大学是一种常见的欺诈行为,可能会给当事人、学校和社会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根据我国《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的相关规定,冒名顶替上大学属于违法行为,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冒名顶替上大学可能会损害个人的名誉和形象。因为冒名顶替者的真实身份被篡改,可能会导致他人对其产生不良印象,对其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产生影响。
冒名顶替上大学可能会损害学校的声誉和形象。如果冒名顶替者在校期间表现优秀,可能会被其他人视为学校的优秀学生,从而损害学校的声誉和形象。
冒名顶替上大学可能会导致当事人无法适应大学生活。因为冒名顶替者的真实身份与入学身份不符,可能会导致其无法融入集体,无法适应学校的教育和社交环境。
综上所述,冒名顶替上大学是一种违法行为,可能会给当事人、学校和社会带来不良影响。对于这种行为,应该予以坚决打击和严厉制裁,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冒名顶替上大学是一种违法行为,可能会给当事人、学校和社会带来不良影响。应该予以坚决打击和严厉制裁,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九条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如果在招收学生工作中徇私舞弊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四条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干涉、盗用、假冒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姓名权或者名称权。
全文1.1千字,阅读预计需要4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