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报销行为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可能涉及刑事犯罪。
依据行为主体身份的不同,可将其细化为以下三种犯罪类型:
首先,若实施虚假报销的主体是公司员工,那么这一行为就具备了进行欺诈的必要条件,即通过虚构事实或掩盖真相来获取数额较大的公共财产或私人财物,进而有可能被指控犯有诈骗罪。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诈骗罪同样存在金额方面的限制,未达此金额者通常无法依据该罪名进行判罚;
其次,若虚假报销的主体是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相关人员,他们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通过虚假报销的方式非法占有单位财物,且涉案金额较大时,便可能构成职务侵占罪;
最后,如果行为主体属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他们利用虚假报销的手段非法获取经济利益,那么这种行为很可能会被判定为贪污罪。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全文455个字,阅读预计需要2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