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改革系列谈(2)
2002年年初,北京大学陈平教授向社会保障理论界投下一枚重磅炸弹,他旗帜鲜明地断言:建立中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是自损国际竞争力的短视国策。
陈平教授的这个观点被视为颠覆性意见。
认真研读陈平教授的文章,我的基本看法是:结论有些武断、论证尚不充分,但要驳倒他的观点不容易,因为陈平教授提出了一个令社会保障的学术研究和政策制订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视的观点,即把社会保障和企业竞争力二者联系起来。
社会保障和企业竞争力,二者之间不存在取舍问题,既不能只要社会保障而不要企业竞争力,也不能只要企业竞争力而舍弃社会保障,明智的选择只能是寻求二者之间的平衡点。恰恰是在这一点上,是不被社会保障的学术研究和政策制订所关注和汲取的。
以企业养老金制度改革为例,自1991年至今,我国企业养老金制度改革方案以国务院名义下发的就不止4个,但每次变更方案,其关注点或兴趣点,往往不去考量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而只求资金能否收支平衡,说得通俗些,就是定多高的费率,才能筹措到足够的资金用于发放养老金。
我之所以把寻求社会保障和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平衡点,当做从宏观上把握社会保障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问题,除了从陈平教授的观点中受到启发外,还直接受香港强积金局主席李业广先生的启迪。2000年12月,李业广先生出席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论证会,他在会上特别提醒,香港在2000年实行强积金计划之前,曾对实施该项制度对香港企业经营成本的影响专门做过测算,即雇主和雇员各缴纳工资收入的5%,可增加企业经营成本0.8%。
我曾根据劳动保障部一项全国人工成本抽样调查数据,就社会保险对企业经营成本的影响进行过测算,结果是:1998年,全国制造业企业所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用人均为1760.9元,相当于人均工资总额的27.4%,约占人均人工成本总额的17.4%。如果按人工成本总额相当于成本费用总额的12.9%推算,企业参加社会保险会增加其总成本约2.24个百分点。
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如果以损伤企业竞争力为代价,无异于杀鸡取卵。
令人遗憾的是,社会保险正在成为一个筐,所有的人群都在往里装,不仅要把进城务工人员和乡镇企业职工装进去,而且要把被征地农民也装进去。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不再是从前的城乡二元结构,而变成了城乡三元结构,即出现了介于城乡之间的特殊群体,包括进城务工人员、乡镇企业职工和被征地农民。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不仅绝对量庞大,而且每年增量也很大。据统计,近几年乡镇企业的就业人数,基本保持1.3亿人的规模。据估算,进城务工人员现已超过1亿人,每年增量保守估计也有400万人左右;被征地农民约4000万人,每年的增量约为200万人左右。这三支队伍加在一起的人数,已经超过城镇就业人数。
城乡二元结构转向三元结构,这是符合工业化、城市化规律的。与此相适应,社会保障实际上就要三线作战,即在搞好城市社会保障、农村社会保障的同时,还要搞好处于城乡结合部的社会保障。
应当承认,面对农村、面对城乡结合部,我国社会保障凸现制度创新与储备的严重不足。在全国范围内,除了上海等极个别的地区采取量体裁衣的方式,为进城务工人员等特定群体做出有别于社会保险的制度安排以外,绝大多数地区都固守传统思维,将社会保险当成一个筐,把所有的人群都往里面装。
社会保险,原本是面向针对城里人而设计的,并且只适应于有单位的组织化就业人群,现在却要全面推向进城务工人员、乡镇企业职工甚至被征地农民。
我国社会保障的改革和发展,已走到了十字路口。社会保障究竟该走哪条路,是该决断的时候了。
全文1.5千字,阅读预计需要5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