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遭盗刷后无法取消交易,但可以及时冻结
在一个近期传播甚广的网上热帖中,当事人被不法分子在海外网站盗刷三笔大额消费,近8000美元。发现账户信息出现异动后,当事人第一时间给银行信用卡客服打电话,要求取消支付。但银行客服人员表示,银行没有权利单方面取消。
持卡人不明白被盗刷为啥不能终止交易?
一家股份制银行信用卡部门人士称,遭遇有疑问的交易,银行确实不能单方面取消交易。一方面是遵循卡组织的清算协议,另一方面银行也要防范道德风险,很难一下子就判断出这笔交易是被盗刷,还是恶意欺诈。业内人士表示,尽管不能终止交易,但持卡人发现被盗刷后仍应第一时间向银行反映,及时冻结信用卡,先确保损失不再扩大。
2、网络盗刷难自证“清白”,判定盗刷时间长
尽管不能取消支付交易,但持卡人可以通过银行发起拒付指令,追回损失。不过,拒付首先得证明是盗刷。遭遇境外伪卡盗刷时,持卡人可以采取立即到ATM机取现的方式证明原卡在国内。“但海外网络盗刷,不需要实体卡片,只需要卡片支付信息就能完成交易,取现自证稍显无力。”一位银行人士表示。
只有商户才掌握网络交易的IP信息,卡组织和银行都看不到,所以难以通过交易IP地址判定是盗刷。不过,随着安全验证标准的不断提升,卡组织正探索将IP地址等信息加入日常交易,以提升判断盗刷的时效。
3、“自救”不如事前预防,及时出台相应法规
银行在取得持卡人被盗刷的相关证明材料后,会代持卡人向境外卡组织申请盗刷损失的追偿。一些国外无卡、免密交易的网站也有承诺,遭遇盗刷可以先期赔付。但前提是请持卡人妥善保管好卡片支付信息,没有向他人透露或者在可疑的网站上填写。
业内人士指出,在信用卡盗刷等风险不断攀升的情况下,1999年出台的《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在消费者保护方面已难当大任。国家应借鉴银行卡权益保护的国际经验,尽快制定并出台有关银行卡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特别法规或条例,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银行卡使用纠纷非诉讼解决机制。
不过,在专项维权制度出台前,消费者的“自救”更多体现在事前预防。专家建议,持卡人在境外刷卡时,要注意保管好个人以及卡片信息。如果担心海外盗刷,可以向银行申请关闭海外无卡支付,或要求开启“预留手机动态验证码”及“动态口令”等高级别验证方式。此外,一些银行和保险公司还推出了“盗刷险”,可以为刷卡提供一定安全保障。
全文960个字,阅读预计需要4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