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处罚法催告规定
时间:2023-03-27 15:52:22 441人看过 来源:互联网

一、行政处罚法救济规定

行政处罚法在规定设定和程序的同时,为什么还要规定救济?行政处罚是行政机关或者法定组织对尚未构成犯罪的违法行为经常使用的制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3年八届全国人大以来,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框架这一任务,立法步伐显著加快,制定了大量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为了有效地进行行政管理,这些法律、法规、规章中大多规定了行政处罚条款,行政机关依照这些规定对违法者给以行政处罚,这对于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起了积极作用。行政处罚对当事人的权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实践中突出的问题是行政处罚的滥和乱,扭曲了行政处罚的本来目的,更有甚者,在利益的驱动下,把罚款作为了一种创收的手段,使法律失去了权威性和威慑力。为了规范行政处罚,行政处罚法科学、系统地规定了行政处罚的设定、实施和处罚的问题。同时,行政处罚法对当事人的权利做了规定,主要是:第一,当事人在行政处罚过程中,享有包括听证在内的申辩权。第二,在处罚后当事人对行政处罚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第三,当事人的权益受到损害的,要求行政赔偿的权利。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违法给予行政处罚受到损害的,有权依法取得赔偿。申辩权和听证权赋予当事人事前救济权;申请行政处罚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权及必然带来的要求行政赔偿权,赋予了当事人事后救济权。行政处罚的创设、实施和救济是行政处罚的三个主要环节。救济是行政处罚三个环节中的第三个环节,是保证行政处罚结果合法、公正的事后补救措施。立法虽然力图公平分配行政机关与相对一方权利和义务,但却不能保证行政机关实施处罚的活动,受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完全符合法律。因此,为了纠正行政机关实施处罚阶段的违法行为,平衡处罚实施过程中行政机关与相对一方因明显不对等的法律地位造成的巨大反差,保护相对一方的合法权益,必须建立行政处罚的救济制度。行政处罚的救济包括行政诉讼救济和行政复议救济两种方式,而尤以行政诉讼救济最为公正和重要。救济的实质在于确立了公民的诉权,建立了由专门机关审查行政处罚行为的机制。一个公理性的论断认为:没有诉权,就没有权利。权利的救济重于权利的宣告,权利的实现重于权利的设定。如同公民实体权利一样,公民诉权的确立也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过程。资产阶级革命带来了诉权的革命性变革,诉权在形式上成了每一个公民的平等权利,任何人和任何机构均不能对其加以剥夺或限制。随着诉权的范围从刑事诉讼、民事诉认扩大到行政诉讼领域,诉权的地位逐步提高,成了公民抗衡行政权、保护实体权的最重要的法律手段。诉权的发展过程充分表明诉权的获得即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国1989年4月4日颁布的《行政诉讼法》第一次全面确认了公民对违法具体行政行为的起诉权。该法第二条明确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接着该法第十一条又将行政处罚列为受案范围的第一项。1990年12月24日颁布的《行政复议条例》则进一步规定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不服行政处罚及其他具体行政行为的申请复议权。以救济行政处罚为主要内容的行政诉讼制度的全面建立,标志着我国行政法制开始步入成熟,趋向完备。美国著名法学家伯纳德·施瓦茨认为:“一个成熟的行政法体系应当包括三个必需的部分:(1)可以赋予行政机关的权力范围和坚持限制在行使上述权力时的越权行为;(2)在处理公民与行政机关之间的关系时必须公平对待;(3)必须有这样一个原则:行政机关对其行为无最后发言权,并且公民能够通过一个独立的法庭对行政机关的行政之合法性提出异议”。施瓦茨的这段话实际上简要地概括了行政实体法和行政诉讼法两个部分的核心内容和主要作用。他并进一步对后者的重要性作了充分论述:“对行政行为进行独立审查是所有行政法律体系的最后一个实质要素。在许多方面,这是行政法最为重要的要求。如果行政机关对于是否已经执行了其他要求拥有最终发言权,那么所有其他要求不过成了冠冕堂皇的高调。如果没有独立的审查,那么在实践中唯一的制约便是行政官员的自我制约。这样一个结果足以与法治本身相矛盾。这里不禁使人想起了以前被认为是出自拿破仑的评论:”如果仅仅凭借行政决定就可以剥夺一个人的财产,那么,我们看不出在法国还怎么能有财产所有者。‘“同理,如果仅仅凭借行政决定就可以剥夺一个人的权利,那么,我们看不出还怎么能有个人权利。实际上,这也就是行政法理论中所推崇的一句名言:”有权利必有救济“,”无救济的权利是无保障的权利“。

二、行政强制的类型有哪些

1、执行性强制措施。

执行性强制措施是行政主体针对不履行具体行政行为所确定义务的相对人,为促使其履行义务或实现与履行义务相同状态所采取的强制措施,又可以称为行政强制执行措施,甚至直接称为行政强制执行。其实,行政强制执行与其说是一种行为,倒不如说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行政主体采取相应的强制措施,直接作用于相对人,以确保义务内容的实现。对这种行政强制措施,法律也有主体、方式、程序和时限等要求。行政强制执行是对采取行政强制执行措施全过程的综合概括,其中起决定作用、居于中心地位的仍然是行政强制措施。由于采取这种行政强制措施的目的是实现义务的内容,故在理论上和实务中习惯于将其称为执行性强制措施,它理应成为整个行政强制措施的一种形态或一个组成部分。将执行性行政强制措施排除在行政强制措施之外,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

2、即时性强制措施。

即时性强制措施是行政主体在事态紧急的情况下,为排除紧急妨碍、消除紧急危险,来不及先行作出具体行政行为,而直接对相对人的人身、财产或行为采取的断然行动。行政即时强制的决定与实施往往同时作出,二者之间一般没有时间间隔,也很难作先后之分。因此,在实务中观察,行政主体采取的是一个断然的行动,有关相对人感知的是限制或影响自身权益的手段或措施。这是人们一般对行政即时强制和行政即时强制措施不加区分的主要原因。此外,由于即时强制是在事态紧急的情况下实施的,其过程相对短暂,其程序也比较简单、甚至没有强制性程序,故行政即时强制措施几乎可以等同于行政即时强制。但是在观念上,我们仍然可以将行政即时强制措施理解为行政即时强制过程中所采取的行政强制措施,简称行政即时强制措施。

3、一般性强制措施。

这类强制措施是行政机关为了查明情况,或者为了预防、制止、控制违法、危害状态,或者为了保障行政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根据现实需要,依职权对有关对象的人身或财产权利进行暂时性限制的强制措施。与执行性强制措施不同,在采取这类强制措施之前,并没有为被强制的相对人设定义务的具体行政行为存在,采取这类强制措施的目的也不是为了促使相对人履行义务,其具体目的因遇到的具体情况和行政机关追求目标的不同而不同,可能是为了查明情况,也可能是为了预防、制止或控制违法行为、危害状态,还可能是为了保障和辅助后续具体行政行为的作出。与即时强制措施也不同,在采取这类强制措施之前,不存在作为即时强制事实条件的紧急事态,一般也没有其他特别紧急的情况,它完全是在不紧急或正常情况下根据需要采取的行政强制措施。

全文3.0千字,阅读预计需要10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

继续阅读
本地专业对口律师
北京
#行政决定 最新知识
针对行政处罚法催告规定您还没弄清楚,直接和律师在线沟通获得更多帮助

1对1在线咨询

8秒前,138***54用户咨询成功
马上提问
针对行政处罚法催告规定您还没弄清楚,在线问专业律师,让律师告诉您快速方案吧
  • 章法律师

    章法律师

    律所主任

    评分:5.0

    服务人数:487

    在线咨询
  • 张丽丽律师

    张丽丽律师

    专职律师

    评分:5.0

    服务人数:343

    在线咨询
  • 张神兵律师

    张神兵律师

    合伙人

    评分:5.0

    服务人数:590

    在线咨询
内容已经到底了,还没找到答案?
在线问问律师吧,最快3分钟内有答案!
11,079 位律师在线 累计服务 3,700万 人次
立即提问

他们的问题正在被解答:

朋友欠钱不还怎么办,联系不上有没有好的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