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老百姓住房条件得改善,城市形象得提升,作为今年民生工程的重中之重,我市棚户区及危旧房改造项目稳步推进,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记者日前从成都市中心城区危旧房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获悉,今年我市20个区(市)县城市棚户区及危旧房改造项目计划启动73个,涉及住户1.55万户。到目前为止,我市棚户区改造项目已启动31个(其中中心城区13个,郊区(市)县18个),涉及计划改造住户8375户(其中中心城区4561户、郊区(市)县3814户)。而在城市房屋拆迁中我市大力推行的阳光拆迁,积极探索改造、安置方式的多元化,使得拆迁速度大大提速,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
认真调查摸底、科学规划,棚户区及危旧房改造任务完成过半
为切实改善广大群众的居住条件,在充分调查摸底的基础上,今年年初我市确立了1.55万户棚户区及危旧房改造的目标任务。其中中心城区改造目标任务为9049户,其他14个郊区(市)县6451户。从目标任务的分解来看,五城区(含高新区)中,金牛区的改造任务最重,有3668户,成华区次之2960户。而在郊区(市)县,改造任务最重的是都江堰市1730户,彭州市次之1526户。
按照全域成都的理念,我市全面加强了对二十个区(市)县城市房屋拆迁的统筹管理,加大了对郊区(市)县的指导工作,确保今年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使广大居住在棚户区及危旧房的住户居住条件尽快得到改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我市的统筹管理与指导下,各区(市)县都高度重视棚户区及危旧房改造工作,推出了系列有力措施,确保改造过程中的阳光,做到公开、公正、透明。据悉,目前,全市14个郊区(市)县都制定了拆迁补偿五项费用的标准和执行办法,加大了补偿安置标准的统一力度,对拆迁市场予以了进一步规范。同时,进一步畅通拆迁投诉渠道,各区(市)县设立拆迁投诉中心,公布投诉电话。相关数据显示,今年改造任务虽然很重,但是1至5月,共办理信访21件,拆迁投诉较往年大大减少。不仅如此,为形成全市拆迁一盘棋格局,我市在已实现中心城区拆迁许可网上备案的基础上,还加大了拆迁管理网络信息化平台建设。结合实际工作需要,目前正在进一步完善拆迁管理网络信息化平台,力争网络覆盖全市二十个区(市)县,实现拆迁评估、拆迁资质等业务的网上办理及相关数据的网上申报统计,不断提高行政效能。
坚持阳光拆迁,让棚户区及危旧房改造项目顺利推进,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记者日前从成都市中心城区危旧房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获悉,截止2010年6月,我市棚户区改造项目已启动31个(其中中心城区13个,郊区(市)县18个),涉及计划改造住户8375户(其中中心城区4561户、郊区(市)县3814户),改造住房面积约61.88万平方米(其中中心城区约27.14万平方米、郊区(市)县约34.74万平方米),分别占全年棚户区改造计划的42.5%、52.3%、45.46%。。
改造、安置方式多元化签约率大大提高
在充分尊重被拆迁人利益上,我市的拆迁速度也是大大提高。据了解,在武侯区人民南路三段30号,省机械设计院的拆迁项目上,今年5月初启动模拟拆迁,一共143户拆迁户,仅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就已经有90%签订模拟拆迁协议。而这样的提速还不仅仅只局限于此,人民北路西三巷鑫地建设公司的拆迁项目,该项目涉及拆迁户181户,今年4月24日正式实施,6月7日全部完工。而谈到提速的原因,负责人坦言,这是由于在拆迁中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被拆迁人意愿,突出体现在改造方式、安置方式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据了解,在今年上半年的拆迁工程中,模拟拆迁被广泛推行,拆还是不拆由大部分被拆迁人决定,以人为本的拆迁方式,不仅让拆迁速度大大提高,也让老百姓多了更多的满意和实惠。与此同时,对于部分拆迁工程,我市还在在自主改造方式上进行积极的实践探索,在改造进度与补偿安置方案的制定上,让广大群众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权与话语权;另外,在安置补偿中,除原有的异地安置外,大多数拆迁项目增加都了原地返迁或就近安置,这样受到了拆迁户的好评和认可。一位刚刚搬进新家的拆迁户李大姐在采访中就表示:现在的拆迁都是阳光的,惠民的,我们实在的感受到了政府以人为本的出发点,让我们拆迁户有了更多的决策权和话语权,而在拆迁中也让我们真正享受到了实惠。
据了解,针对在棚户区及危旧房改造工作推进过程中,广大被拆迁群众关心的补偿安置问题,成都结合实际就加快成都市棚户区改造,提出了若干支持政策,包括用地、财政金融、税费以及住房保障等四方面,其中,对无力购买最小户型的居民,住房保障政策中明确,可允许购买部分面积产权,其余部分面积保留公有产权并由其租赁居住,待其具备购买能力后自愿申请购买。这对加快解决成都市中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给予了强劲推动。另外,在整个拆迁过程中,就零星地块归宗、地随房走等热点问题,在综合市规划、国土等部门意见后,拟提出完善土地供应方式、推进多元化改造的相关实施意见。
全文2.0千字,阅读预计需要7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