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诈骗罪有关法律法规知识
时间:2022-04-30 23:42:18 247人看过 来源:互联网

贷款诈骗罪的司法认定

准确认定诈骗贷款罪应当区分的界限和注意的问题包括:

(一)罪与非罪的界限

1.货款诈骗罪与为了解决资金暂时困难而采用诈骗方式取得贷款,两者在行为方式上具有相似之处。区别两者的关键在于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如果行为人虽然在向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申请贷款的过程中使用了欺诈手段,但欺诈获取贷款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生产或经营需要,或者为了解决某个工厂急需款项而被迫采用一些不正当手段,只要行为人不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主观上具有还款意向,客观上也没有造成重大损失,不应以贷款诈骗罪论处。如果行为人骗到贷款后,不是用于贷款所需项目,而是用于消费挥霍,且无归还诚意,则应以贷款诈骗罪定罪处罚。如果行为人虽然没把通过欺诈骗得的贷款用于生产经营等,而是擅自改变贷款用途,挪作其他开支,但只要其有诚意按期归还,而且确实能够按期归还贷款本息的,也不应以犯罪论处。这种甲项贷款用于乙项开支的情况,属于借贷合同违约现象,一般应按经济或民事违法行为处理,银行可以依约停止发放贷款或给予罚息等处罚。

2.从司法实践的情况看,不能按期偿还贷款,是认定贷款诈骗罪的一个重要条件,是主观上不想还贷还是因为经营不善导致无法按期还贷,也是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之一。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也存在着在合法取得贷款以后,确实由于经营不善导致贷款到期后,无力偿还部分或者全部贷款的情况,也就是主观上想还贷,但是客观上还不了。这种行为会使金融机构的贷款潜在损失的威胁,哪怕是受到实际的损失,也不能认定行为人有罪。这是由于行为人在主观上没有非法占有贷款的犯罪目的,在客观上没有采用欺骗手段滥用贷款、挪用贷款的行为,无力偿还贷款的结果是行为人主观上不希望发生(有条件的话,还会尽力避免这种结果发生)的。

(二)贷款诈骗罪与诈骗罪的界限

在《关于惩治破坏金融秩序犯罪的决定》颁行之前,对诈骗贷款罪的处理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司法实践中对于比较严重的诈骗贷款的行为,只能依照1979年刑法中规定的诈骗罪论处。《关于惩治破坏金融秩序犯罪的决定》特别是修订后刑法单独规定了贷款诈骗罪,突出了这种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规定了独立的刑罚,使诈骗贷款的行为得到应有的制裁。贷款诈骗罪与诈骗罪是特别犯罪与普通犯罪的关系。两者区分的显著特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侵犯客体不同。贷款诈骗罪不但侵害了公共财产的所有权,而且破坏了国家的金融管理秩序;而诈骗罪侵犯的客体仅限于公私财产的所有权。

2.犯罪对象不同。贷款诈骗罪的犯罪对象是特定的,只限于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而一般意义上的诈骗罪侵犯的对象是不特定的,包括所有公私财产,范围更为广泛。

3.客观行为方面的表现不同。贷款诈骗罪的行为人在使用欺骗手段时,经常会编造一些按照通常的经验和法律规定能够取得贷款的有关生产或者经营方面的事由,如刑法第193条规定的五种情形;而刑法第226条规定的诈骗罪,对于犯罪的客观行为表现没有限制性的规定。

4.主观目的不同。贷款诈骗罪的主观目的是非法占有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而诈骗罪的主观目的则是非法占有法律加以特殊保护的公私财产(如集资款、贷款、保险费等等)以外的其他财产。

5.在刑罚处罚上二者也有区别。诈骗贷款罪在处罚上注重从经济上打击犯罪,因而在每一个自由刑的量刑幅度内,都规定有比较严厉的罚金刑,这一点也不同于一般诈骗罪的立法。

(三)区分一罪与数罪

贷款诈骗罪的行为人在实施贷款诈骗罪过程中分别又触犯其他罪名,应分别情况作出处理。如行为人采用伪造公文、证件、印章诈骗贷款,其行为又触犯了伪造公文、证件、印章罪的,应按牵连犯的处罚原则,从一重罪论处,定贷款诈骗罪。如行为人在诈骗贷款的过程中,采用收买、行贿等手段骗取贷款,其行为又构成行贿罪,应对诈骗贷款行为和行贿行为分别定罪,按数罪并罚原则处理。

(四)区分诈骗贷款罪中的共同犯罪与非共同犯罪

司法实践中,对于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与实施贷款诈骗行为的犯罪分子事前通谋,为贷款诈骗活动提供帮助的,一般是以贷款诈骗罪的共犯论处。

如果银行或者其他金融工作人员与实施贷款诈骗行为的犯罪分子没有事前通谋,也就是没有主观上的共同犯罪故意,而是单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或者发放担保贷款的条件优于其他借款人同类贷款的条件,造成较大损失的,虽然在客观上致使贷款诈骗罪的犯罪分子行为得逞,对该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也不应以贷款诈骗罪的共犯论处,而应当依照刑法第186条第一款的规定,以违法向关系人发放贷款罪定罪处罚;如果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向关系人以外的其他人发放贷款,造成重大损失的,则应当依照刑法第186条第二款的规定,以违法发放贷款罪定罪处罚。

如果诈骗贷款行为是在银行或者金融机构工作人员的组织、策划下,与外部人员共同实施的,外部人员只起了辅助作用,则犯罪的性质就变成贪污罪或者职务侵占罪,而不能认定为诈骗贷款罪。

(五)准确认定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实施诈骗贷款行为的性质

这是关于特殊主体犯罪的定性问题。贷款诈骗罪的犯罪主体虽然是一般主体,但是如果是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冒用他人名义或者虚构假名骗取贷款的,则不能以贷款诈骗罪定罪处罚。实践中,冒名贷款主要有顶名贷款、搭名贷款、盗名贷款和假名贷款几种。如果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采用了上述欺骗手段取得贷款,并将贷款非法占有或者挪作他用,则应当分别根据刑法关于贪污罪、职务侵占罪或者挪用公款罪、挪用资金罪的规定定罪处罚。

(六)贷款诈骗与民间借贷纠纷的界限

在实践中,有时对贷款诈骗与民间借贷纠纷之间的界限认定往往比较困难。例如,借贷人获款后,长期拖欠不还,甚至在申请贷款时就有夸大履约能力、编造谎言等情节,而到期又未能偿还。对此,有人认为只要到期不还所借款,就可认定为贷款诈骗,以贷款诈骗罪论处。还有人认为,只要借款人到时候承认欠账,就不应认定为贷款诈骗,应以民事借贷纠纷处理。

应当承认,在借贷关系中,借款人到期是否能够还款付息,要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既有主观上的因素,也有客观上的因素。因此,罪与非罪的区分,应该持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具体来说:

第一,如果已经发生了到期不还的结果,要看行为人在申请贷款时,严重履约能力不足的事实是否已经存在,行为人对此是否清楚。如果无法履约的原因形成于获得贷款以后,或者行为人对根本无法履约这一点并不十分了解,即使到期不还,也不应认定为贷款诈骗,而应以借贷纠纷处理。

第二,要看行为人获得贷款后,是否积极将贷款用于借贷合同所规定的用途。尽管到期后行为人无法偿还,但如果贷款确实被用于所规定的项目,一般也说明行为人主观上没有欺诈贷款的故意,不应以诈骗论处。

第三,要看行为人于贷款到期后是否积极设法偿还。如果行为人仅仅口头上承认欠款,而实际上没有积极筹款准备归还的行为,也不能证明行为人没有诈骗的故意。不赖账,不一定就没有诈骗的故意。

第四,将这些因素综合起来考虑,才能得出正确结论。因为贷款诈骗犯罪与一般借贷民事纠纷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出于骗取他人财产的目的,而这一目的又必然通过一定行为表现出来。能够说明某种主观心理状态的行为越多、越全面,罪与非罪之间的界限才越明显。

四、贷款诈骗罪的刑罚适用

(一)数额较大的贷款诈骗罪的刑罚适用

根据刑法第192条的规定,采用欺骗手段,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金。

关于数额较大的认定标准问题,参照最高人民法院于1996年12月16日制发的《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平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中的规定,行为人进行贷款诈骗,数额在1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较大。

(二)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贷款诈骗罪的刑罚适用

根据刑法第193条的规定,对于诈骗贷款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金。

1.数额巨大,参照《解释》的规定,行为人进行贷款诈骗数额在5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巨大。

2.关于其他严重情节的认定。参照《解释》的规定,其他严重情节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形:

(1)为骗取贷款,向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行贿,数额较大的;

(2)挥霍贷款,或者用贷款进行违法活动,致使贷款到期无法偿还的;

(3)隐匿贷款去向,贷款期限届满后,拒不偿还的;

(4)提供虚假的担保申请贷款,贷款期限届满后,拒不偿还的;

(5)假冒他人名义申请贷款,贷款期限届满后,拒不偿还的。

(三)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贷款诈骗罪的刑罚适用

根据刑法第193条的规定;对于诈骗贷款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1.所谓数额特别巨大,参照《解释》的规定,行为人进行贷款诈骗,数额在20开元以上的属于数额特别巨大。

2.参照《解释》的规定,其他特别严重情节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情形:

(1)为骗取贷款,向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行贿,数额巨大的;

(2)携带贷款逃跑的;

(3)使用贷款进行犯罪活动的。

贷款诈骗罪证据要求

(此证据要求系公安部征求意见稿,经过多次修改,未正式下发,仅供各地参考。)

根据我国刑法第193条的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诈骗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行为,构成贷款诈骗罪。

一、犯罪嫌疑人主体的证据

(一)犯罪嫌疑人为自然人的,应当为16周岁以上,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证明材料包括:居民身份证、户籍资料、护照及其它有效身份证件,如军官证、士兵证、台胞证等。

(二)名为国有、集体单位实为自然人的查证材料,包括:工商登记、企业主管单位证明、注册资料、年检情况、审计或清理证明、一贯经营状况(业绩)、资金的流向和归属、是否盗用单位名义的证明(单位关于是否为职务行为的证明)等。

二、犯罪嫌疑人主观方面的证据

(一)证明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赃款的用途、去向方面的证据,如照片、实物或帐册等:

1.大肆投资无回报、非盈利性及高风险项目,购置房产、汽车等奢侈生活用品,挥霍贷款的证据;

2.偿还原有债务的证据;

3.贷款转移到境外的证据;

4.用贷款进行违法经营的证据;

5.将贷款赠与关系人的证据;

6.携款逃跑的证据;

7.拒不返还贷款的行为证据。

(二)伪造虚假证明文件所使用的复印机、印章、影印机、电脑等犯罪工具;

(三)犯罪嫌疑人及共同犯罪嫌疑人关于作案动机、预谋、犯罪目的、作案过程及赃款去向的供述、辩解及其查证材料;

(四)知情人证言;

(五)贷款使用情况与申请贷款用途的相互印证材料;

(六)犯罪嫌疑人行贿或者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工作人员相勾结骗贷的查证材料。

三、客观方面的证据

(一)证明被骗主体资格的证据

1.银行提供的主体资格证明;

2.其他金融机构提供的人民银行颁发的金融机构主体资格的证明。

(二)诈骗贷款行为方面的证据

1.编造引进资金、项目等虚假理由的证据:

(1)贷款申请或附件中有关引进资金的资金供应方、引进项目的项目方或中介方关于引进资金、项目真实性的证言;

(2)贷款人自有资金达不到贷款规定比例的验资报告;

(3)审批部门关于基建项目、技术项目可行性、真实性的核查材料,关于引进项目是否存在及批复文件的真伪的证明材料;

(4)购房贷款等其它贷款理由真实性的评估材料。

2.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的证据:

(1)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提供的关于经济合同签约当事人、标的、价款是否真实的核实材料;

(2)合同签约主体及相关知情人关于合同内容真实性的证明材料;

(3)其它有关合同内容真实性的调查材料。

3.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的证据:

(1)银行或其它金融机构关于犯罪嫌疑人有无存入资金或实际存入金资金情况的证明材料;

(2)伪造、变造的存款证明、担保函等证明文件及印章、签字笔迹的鉴定结论;

(3)贷款人使用的虚假资产评估报告、身份证明、资信状况、还贷能力等贷款证明的鉴定结论。

4.使用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或者超出抵押物价值及重复担保的证据:

(1)证实产权证明是伪造或变造的鉴定结论及文件和产权登记部门关与产权归属的证明材料;

(2)产权所有人出具的有无提供担保的证言;

(3)抵押物原估价证明和重新估价结论;抵押物评估单位关于犯罪嫌疑人要求低值高估的说明及查证材料;

(4)抵押物评估单位评估资格的证明;

(5)担保函和重复担保函;

(6)担保物、抵押物已经被法院或其他国家职能部门查封、冻结、执行的文件;

(7)第三人提供担保的,提供担保或重复担保的担保人关于犯罪嫌疑人要求其提供担保或重复担保证言;

(8)提供虚假担保的担保人的证言;

(9)产权登记部门的产权抵押、担保登记手续。

5.以其他方法诈骗贷款的证据:

(1)冒充他人贷款的情况下:被假冒贷款人的证言及查证材料;冒充他人贷款办理的手续及笔迹鉴定等证据;

(2)伪造领导批示的情况下:领导批示的鉴定结论,相关领导人的证人证言等;

(3)合法借贷,借贷后转移资金拒不返还的情况下:银行资金流动的对账单;公司账目记录;资金流向的查明材料等物证与书证;

(4)虚构债务的情况下:债权人的证人证言,债权凭证、相关贸易合同、欠款说明、交易单据(发货单、销售纪录等)的审查结论,转移、隐匿动产、不动产或设立名义所有权人的书证、物证及有关证言等;

(5)其他诈骗方法的情况下:犯罪嫌疑人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申请报告及经济合同、证明文件、产权证明、担保函、抵押物评估书等附件;银行、其他金融机构批准贷款的审批材料。

(三)获得骗贷款项数额较大的证据:

1.双方签订的贷款合同;

2.银行划拨账目;

3.犯罪嫌疑人银行账户资金的往来记录;

4.犯罪嫌疑人使用贷款的资金流向及银行往来账目;

5.犯罪嫌疑人提款单证;

6.犯罪嫌疑人所获赃款或赃款的存单等书证、物证。

四、数额标准

数额较大起点标准为:贷款诈骗1万元以上。

五、其他证据

1.案发材料:受害人或有关单位的举报材料,举报、控告接待笔录,受害人报案笔录,犯罪嫌疑人自首笔录;

2.公安机关立案登记表;

3.法定情节(有无惯犯、累犯、自首、立功等减轻、从轻、从重等情节)的材料。

全文5.8千字,阅读预计需要20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

继续阅读
本地专业对口律师
北京
#法律综合知识 最新知识
针对贷款诈骗罪有关法律法规知识您还没弄清楚,直接和律师在线沟通获得更多帮助

1对1在线咨询

8秒前,138***54用户咨询成功
马上提问
针对贷款诈骗罪有关法律法规知识您还没弄清楚,在线问专业律师,让律师告诉您快速方案吧
  • 章法律师

    章法律师

    律所主任

    评分:5.0

    服务人数:487

    在线咨询
  • 张丽丽律师

    张丽丽律师

    专职律师

    评分:5.0

    服务人数:343

    在线咨询
  • 张神兵律师

    张神兵律师

    合伙人

    评分:5.0

    服务人数:590

    在线咨询
内容已经到底了,还没找到答案?
在线问问律师吧,最快3分钟内有答案!
11,079 位律师在线 累计服务 3,700万 人次
立即提问

他们的问题正在被解答:

朋友欠钱不还怎么办,联系不上有没有好的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