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你习以为常地在电脑的网络浏览器窗口输入www.,试图打开某个网站的时候,你也许并没有意识到正在免费享受一项互联网应用关键技术。
全世界网民能够便捷、免费地浏览多样的网络资源,应该感谢英国人蒂姆·伯纳斯—李。伯纳斯—李是万维网(WWW)业务的主要发明人,上世纪80年代末他第一个编写了网络浏览器和网络服务器,使得以往只有专业人士才能接触到的网络资源以平易近人的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这一发明意味着巨大的金钱诱惑,但伯纳斯—李却说服其雇主欧洲核研究组织放弃了这些关键技术的专利权等知识产权,促使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内保持了自由、开放、免费的特性。至今,伯纳斯—李仍在为阻止一些利益集团企图借助知识产权制度对网络资源进行分割、垄断而不懈斗争。
事实上,自近代以来,在西方学术界尤其是政治经济学等领域,对知识产权制度的质疑之声就不曾停息过。这种质疑主要针对知识产权的经济权利,而非精神权利。与此同时,在西方国家社会、经济、法律领域,一直存在着一种反对知识垄断的现实力量,这种力量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势力相互抗争并相互制约。其中,20多年前源于欧美的自由软件运动、开放源码运动,就是重要代表之一。
在欧洲,支持和反对计算机软件专利制度的两种力量进行着长期的较量和博弈。伯纳斯—李以及自由软件运动、开放源码运动的活跃分子是反对浪潮的中坚。2005年7月,欧洲议会以压倒多数否决了《欧盟关于施加于计算机的发明的可专利性指针》草案,结束了旷日持久的立法程序。这充分体现了欧洲反对计算机软件可专利性的呼声之强烈,力量之强大。
在更为一般的知识产权领域,美国国内的不同声音和反知识垄断力量也比外界认为的要强大得多。近年来,美国有关专利法的立法动态就非常值得关注。有关资料显示,2005年,美国国会共和党议员拉马尔·史密斯在第109届国会提出了《2005年专利改革法》法案。该法案在相当大程度上放松了专利保护的强度,但该法案未获国会通过。此后,类似的《2007年专利改革法》在第110届国会众议院通过,但未能在参议院通过;有议员在第111届国会再次提出了《2009年专利改革法》。这一系列的立法动态背后,反映了美国反知识垄断力量在专利制度问题上对立法机构产生的持续压力。
正像诺贝尔奖得主斯蒂格利茨在一篇文章中指出的那样,美国鼓吹自由市场,在其国内却是另一回事,发展中国家应仔细审视的不是美国怎么说的,而是其在崛起成为工业强国的年代里怎么做的,以及今天怎么做的。
多年来,人们对知识产权强势国家与知识产权弱势国家之间的矛盾给予了较多的关注。然而需要充分注意的是,在知识产权问题上,不但存在知识产权强势与弱势国家之间的矛盾,更存在各国家内部知识垄断势力与反知识垄断力量之间的矛盾。
全文1.1千字,阅读预计需要4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