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信与限高,这是当前日常生活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两个词汇,对于不是从事法律行业的人士,难免不能清晰地了解其概念及涵义,用年轻人略带幽默的表述就是傻傻分不清。今天我们在《王胜久律师说法汇》栏目里,与您说说法院执行法律文化中关于限高与失信的五个底层逻辑,再从限高与失信的逻辑中进一步提升法律认知。
首先,简单地谈谈限高与失信的概念,“限高”的对象是泛指一个没有能力履行给付义务的群体,即是对被执行人,包括对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和影响债务履行的直接责任人员实行限制高消费的信用惩戒。“失信”是指,对具有履行能力而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给付义务的被执行人实行的信用惩戒。下面我们来说说法院执行法律文化的五个底层逻辑---
第一个底层逻辑:该当事人的案件已经在法院走完诉讼程序,并且形成了具有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书、裁定书,以及刑事判决书、裁定书中的关于财产部分强制性的划分归属原则,由第一审人民法院或者与第一审人民法院同级的被执行的财产所在地人民法院执行。也就是说,该案件回归到第一审人民法院执行,即使是二审法院的判决同样回归到一审法院执行;
第二个底层逻辑:通过诉讼产生的民事判决书、裁定书,以及刑事判决书其结果是---败诉方(即限高与失信人)是履行给付义务的被执行人;
第三个底层逻辑:胜诉方在不通知或者先告知败诉方的情形下,向一审法院执行部门递交《强制申请执行书》,案件中的败诉方即成为被执行人,从称谓上说由原告或被告,转变为申请执行人或被执行人;
第四个底层逻辑:一审法院执行部门,根据判决书或者裁定书之规定以及《强制申请执行书》的请求事项,制定《执行裁定书》或者《执行通知书》并且送达被执行人,确定被执行人在法律规定时间内应当履行的给付义务;
第五个底层逻辑:被执行人收到《执行裁定书》或者《执行通知书》之后,在规定的时间内不履行给付法定义务,进而一审法院针对对被执行人不履行给付法定义务的事实,对其做出限高或者失信的信用惩戒决定,限高与失信自此诞生。
综上所述,是我国法院执行法律文化的五个底层逻辑,也是法院执行法律文化的基本构建。通过五个底层逻辑归纳,复盘这些镶嵌在限高与失信之中的法律规定,可以进一步提升我们对法院执行工作的法律认知水准。
我在律师执业中,从许多限高、失信的案例中发现,只要在生活和工作中增强法治意识,提升法律认知水准,有些案件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比如限高、失信人群中为数不少的人是由于为其他企业融资提供担保引起的,也有帮助其他朋友垫资引起的,不是说担保和垫资不可以做,而是要在法律规则范围来做,也有的因为自己企业经营不善引起的,还有的是缺乏诉讼经验,具体说是缺乏庭审经验,因为在法庭上对证据的举证和质证等等环节都是很专业的,庭审如战场,一个程序十几分钟下来,胜败已见分晓,由于当事人没有聘请律师,所以这方面做得不到位,最后导致诉讼失败。从律师执业经验来看,企业的法人、中小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和个体户主要负责人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交几个律师朋友,企业平时经营中出现了问题要多与身边的律师朋友沟通,尤其是在涉及合同履行、催要货款的关键几步,一定要听律师的指点,再结合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做出正确的决策,这样企业经营成功概率就会大幅度提高。古往今来,国内外成功的企业家离不开律师。您从手机和百度可以看到,阿里巴巴有多少律师团队?华为有多少律师团队?您就会坚信一个道理:在现代生产生活中无时无刻不与法律法规有着密切联系,如果生活中的某个法律事件是一个岛屿的话,那么法律法规便是汪洋大海!
本文写作中参考了山东省高级法院,北京市海淀区法院有关论述,在此一并表示深深谢忱!
作者:王胜久律师内蒙古泽铭律师事务所
全文1.5千字,阅读预计需要5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