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生扶贫领域职务犯罪案件的原因是什么?
追根溯源:扶贫领域职务犯罪成因分析从Z市检察机关查办的案件来看,扶贫领域职务犯罪的高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扶贫政策宣传不到位。由于宣传不到位,绝大部分群众对扶贫政策不了解。农村居民除了知道涉农补贴的领取方式外,对其他补贴款的性质、发放对象、标准、时间、核定监督的程序等等都不清楚,也就丧失了对补贴发放的监督能力。基层百姓的监督缺位,导致基层干部随意虚报、隐瞒扶贫领域涉农惠民补贴现象的发生。
(二)政务财务不透明。为了防止扶贫资金“跑冒滴漏”,全国很多地方采取扶贫资金发放“一卡通”“一折通”,把资金直接划拨到农民银行账户上。但在实践中,许多村民的银行卡和存折均由村干部保管,很多贫困户根本不知道这些政策,为截留侵吞留下了可乘之机。扶贫资金管理不规范,只注重扶贫资金的划拨,疏忽对资金的申报、拨付、使用等环节的监督,致使个别基层干部能够采取虚假申报等办法套取扶贫资金。
(三)规章制度不健全。基层的规章制度,尤其是村镇一级的规章制度不规范现象普遍,给基层干部留下可乘之机。如有的村干部有章不循、无章可循,有关财务制度形同虚设,出纳、会计一人兼,直接经手财务;有的账目不清,单据、凭证不全,许多收入和支出都不入账;有的村干部躲避监督,设立账外账,以白条、虚假发票冲帐、隐瞒收入等手段进行贪污、挪用公款。如T县某乡乡干部马某某在负责本乡林业工作期间,利用国家荒山造林补贴政策,为他人办理国家造林补贴,贪污11.1元。
(四)监督管理不力。目前,对基层工作干部的监督制约机制也不完善,甚至存在权利真空,为其犯罪提供可乘之机。上级相关部门深入基层的力度不高够,了解社情民意不实,重项目实施而轻跟踪监督,监督往往只流于形式;多数农村群众法律意识淡薄,对乡村干部向来有敬畏感,村民的维权意识不强。
二、职务犯罪
职务犯罪是,指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工作人员利用已有职权,贪污、贿赂、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破坏国家对公务活动的规章规范,依照刑法应当予以刑事处罚的犯罪,包括《刑法》规定的“贪污贿赂罪”、“渎职罪”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犯罪。2010年11月1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印发《关于加强对职务犯罪案件第一审判决法律监督的若干规定(试行)》。
全文982个字,阅读预计需要4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