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事件
新《保险法》出台
1995年首次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第一部《保险法》。1995年10月1日正式实施。
2002年10月,根据我国加入世贸组织(WTO)时的承诺,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保险法》进行了修正。修改后的《保险法》自200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2009年第二次修改,《保险法》已由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于2009年2月28日修订通过,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
力克索赔难题
近年来,司法实践中法院遇到不少纠纷,涉及保险合同成立生效、被保险人履行告知义务、保险人免责条款、保险合同解释、第三人直接起诉保险人、信用保险等,由于《保险法》规定不明确不具体,或者根本没有规定,法院往往感到无法可依,期望出台有关司法解释;我国保险实务中存在较为严重的索赔难现象。为此,中国保监会推动了《保险法》的修改。
理赔难题作为保险行业的顽疾,已成为困扰行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与修订前的《保险法》相比,187项条款中完全没有修改的仅有13条。如此大幅度的修改,足以显示监管层铲除理赔难问题的决心。
细看此次《保险法》所修改条款,不难发现具有如下亮点:
新增不可抗辩规则
修订前的《保险法》规定,订立保险合同时,保险人就保险标的或者被保险人的有关情况提出询问的,投保人应当如实告知;投保人未如实告知,足以影响保险人决定是否同意承保或者提高保险费率的,保险人有权解除合同。其中,投保人故意未如实告知的,保险人还可以不退还保险费。
修订后的《保险法》对保险人的合同解除权作了适当限制:1.投保人未如实告知的,保险人的合同解除权自保险人知道有解除事由之日起,超过30日不行使而消灭;自合同成立之日起超过两年的,保险人不得解除合同。2.保险人在合同订立时已经知道投保人未如实告知的情况的,保险人不得解除合同;发生保险事故的,保险人应当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
规范理赔相关问题
对理赔程序和时限作出的新规定:修订前的《保险法》规定,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请求保险人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时,应当提供其所能提供的有关的证明和资料;修订后的《保险法》规定,上述情形下,保险人应当及时一次性通知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补充提供。
修订前的《保险法》规定,保险人收到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的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请求后,应当及时作出核定,并将核定结果通知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对不属于保险责任的,应当向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发出拒绝赔偿或者拒绝给付保险金通知书。修订后的《保险法》规定:保险人收到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请求后,应当及时作出核定;情形复杂的,应当在30日内作出核定,且对不属于保险责任的,保险人应当自作出核定之日起3日内向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发出拒绝赔偿或者拒绝给付保险金通知书;此外,还必须说明拒绝赔付的理由。
规范合同条款
修订前的《保险法》规定,保险人应当向投保人说明保险合同的主要内容。
修订后的《保险法》规定:1.订立保险合同,采用保险人提供的格式条款的,保险人向投保人提供的投保单应当附格式条款。2.对责任免除条款,保险人在订立保险合同时应当作出足以引起投保人注意的提示,并作出明确说明;未作提示或者明确说明的,该条款不产生效力。
数百只险种停售掀起热销风暴
新《保险法》下带来了新一轮保险公司的产品升级,诸多产品应声涨价。此次涨价之前,部分消费者为了赶上涨价前的末班车,加之部分险企的推波助澜,2009年十一前,保险市场上竟出现了一股抢购热潮,主要集中于重疾险领域。
最为典型的就是中国人寿的明星产品两康系列,该产品是目前国内销量最大的重疾险产品,被誉为国寿保障型系列产品的当家花旦。
由于不可抗辩条款,部分保险产品条款需要重新调整外加可能面临利率倒挂的风险,一时之间部分重疾险和分红险种出现退市、停售场面。
2009年11月19日,中国保监会召售各大寿险公司产品管理负责人座谈,调研新《保险法》实施后,在售保险产品梳理以及经营情况,梳理3000多种在售保险产品后发现有数百个不符合新法要求的已经停售或退市。
人保改制
2009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注册资本为306亿元。
PICC这个曾经的中国保险业第一品牌,这个与共和国同龄的中国保险业老大哥,这个缔造了共和国保险史的国资险企,这个国内保险业改革史上的标志性企业,曾经有着太多的辉煌。
受困于前世的种种乱账而形成的子公司间交叉持股、股权结构交错,致使股权层级不明晰,外加存续资产担子过重等原因,人保集团在改革的路上走得颇为辛苦,远远落后于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和中国太保。
发力整合集团资源
人保财险发债、人保寿险增资、人保健康增资、整合华闻控股和中诚信托,2009年已然成了人保集团的整合年。
2009年3月13日,人保财险发布公告,人保财险的联营公司中国人民人寿保险公司拟于增资,人保财险决定不参与此项增资,人保寿险完成增资后,人保财险持有人保寿险的股权将由28%被摊薄至经增资扩大后的注册资本的约14%。随后人保寿险增资27亿元,注册资本金达到54亿元。
2009年12月,人保寿险启动了年内又一轮增资。人保寿险注册资本升至88亿元。
与上轮增资一样,人保财险及人保资产均不参与,二者股权将被进一步摊薄。增资后人保集团持股比例升至71%左右,人保财险和人保资产持股比例则分别降至8.6%和0.31%。
2009年3月16日,人保财险发布公告,将向人保集团转让其持有的人保资产管理公司20%的股权。转让后,人保财险将不再持有人保资产任何股权。
2008年,人保集团通过旗下的全资子公司——人保投控整合存续资产,以8.62亿元人民币拿下了中国华闻投资控股有限公司55%股权,成功实现对原华闻系的重组。随后不久,经国务院特批,财政部以增资9.36亿元的形式,将其拥有的中诚信托有限责任公司32.25%股权(3.88亿股)全部划转至人保集团,人保集团以32.35%的份额成为中诚信托第一大股东。
人事调整
人保集团对旗下子公司进行资源整合、加大股权控制的同时,亦开始了大规模的人事调整。
2009年4月,人保集团旗下多家子公司相继进行了董事会和经营层的调整,主要为充实、提拔和各子公司间的交叉调配。
人保财险增加了3名副总裁。人保寿险提拔了两位分公司负责人为副总裁,此前二人分别担任人保寿险山东分公司总经理和人保财险山东分公司总经理。此外,原浙江保监局副局长段宗华调任人保寿险任纪委书记。
人保集团副总裁周树瑞出任人保健康新一届董事长,原中再集团董事长刘京生被任命为人保健康险监事会主席。
人保健康增加了两位副总裁,二人此前分别为人保财险山西分公司总经理和人保寿险陕西分公司总经理。
人保财险总裁王银成和人保资产总裁周树群接受了最新任命,出任人保集团副总裁。
2009年8月,人保集团发布职能部门负责人竞争上岗公告,开始在人保全系统公开招聘12个职能部门的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岗位。经过一个多月的考核和评定,26名拟任者从竞争中脱颖而出。年轻化成为这支高官队伍的特色,26人中共有12名出生于70年代,最小者31岁。
水到渠成高效改制
经过一系列的资本运作和人事调整后,人保集团顺利的走上了改制之路。
人保改制工作始于2008年初春,成于2009年10月,历时一年半。
中国人保本次整体改制变更为股份公司不再保留任何壳公司,是最为彻底的改制模式,其所有资产、负债、业务、人员全部纳入整体改制范围,对于历史遗留问题,采用市场化方式解决。
本次改制,所属子公司的一些不良资产未单独剥离给资产管理公司,也未放入中央财政的共管账户或共管基金中,而是通过完善权属、出售等方式进行了有效处置。
自2003年末完成旗下人保财险股改上市以来,中国人保一直致力于构筑国有保险金融集团。2003年至2008年,人保资产管理、人保寿险、人保健康、人保投控及三家经纪公司相继成立,保险板块布局基本完成;2008年,中国人保通过整合存续资产获得了华闻控股的控股权;随后,财政部将所持32.35%中诚信托的股权无偿划转给中国人保,为中国人保金融布局再添一枚重要的棋子。2009年完成整体改制后,中国人保业务领域已经从原有的保险和资产管理,扩展至非保险金融领域,拥有了信托、期货、证券和基金等金融业务牌照,保险金融集团建设已初具基础,其整体上市的前奏曲已悄然间奏响。
砥砺六十载,厚积薄发,2009年,中国人保重装上阵。
平安收购深发展
一桩同城兄弟之间的并购交易引来市场无数关注。
2009年6月12日,中国平安与深发展的第一大股东新桥投资签署了《股份购买协议》,购买其持有的深发展5.2亿股股份,占深发展目前总股本的16.76%。8月份,平安在股东大会上通过定向增发H股议案后,向监管部门递交了正式的申请。
12月末,平安表示,因原《股份购买协议》即将到期,公司及新桥投资双方均有意愿继续履约,因此,调整了协议的有关最后终止日表述。目前,上述交易涉及的监管审批仍在正常进行中,公司的保险、银行和投资三大业务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双方有信心完成相关交易事项。根据公告,《股份购买协议之补充协议》将《股份购买协议》中定义的最后终止日由2009年12月31日变更为2010年4月30日。
收购引质疑
在平安收购深发展之初,市场即对其收购资格有质疑。银监会规定,中资商业银行的股东资格条件之一是最近三个会计年度连续盈利。但平安年报显示,平安人寿2008年净亏损21.34亿元,因此平安入股深发展可能需得到监管部门特批。但平安方面坚持称其交易符合相关法规的要求。截至目前,尚无监管部门出面对此事表态或作出说明。2009年12月又有媒体爆出平安有800亿利差损,在执行新的会计准则后平安人寿可能出现负资产的说法。
此前,平安人士曾多次表示收购深发展是严格按照现有法律法规进行的。而在平安12月18日召开的临时股东大会上,该公司副总经理兼总精算师姚波表示,会计新政实施细则还未正式发布,对公司具体影响还难以评估。对平安持有的高利率保单,会计新政将要求公司增加责任准备金计提,而低利率保单则将会释放一些责任准备金,两者会产生冲抵效应。
业内人士表示,屡次传出质疑平安人寿收购资格的说法,不排除是竞争对手所为,目的就是阻挠平安收购深发展。不过,即使到2010年4月底时还没拿到批复,平安与深发展之间的婚约依然可以继续。
平深恋续约
根据补充协议,如果在最后终止日之前,所有有关条件中的任何一项未按照协议或按双方书面共同协议得以满足或被豁免,则最后终止日应自动延期90天。如果在该90天期限届满时,仍未满足条件,且如果双方的管理层同意需要更多时间来满足所有有关条件,则最后终止日应再自动延期90天。
而如果在第二个90天期限内,有一方认为不可能满足所有交易条件中的任何一项,平安与新桥投资在协商后还可寻求拟定交易的替代途径。从补充协议内容来看,只有在没有替代途径协议,且到(延期后的)最后终止日前仍未满足(或豁免)所有交易条件的情况下,中国平安收购深发展的交易才可能会终止。
平安与深发展的联盟,对于深发展而言,引入中国平安同样是一种双赢。中国平安的百亿注资能夯实其资本率的同时,也使其新桥出走后谁接盘柳暗花明。
不过,中国平安并非是深发展唯一的追求者。在这次谈判前,中国人寿等金融机构也曾表达过参与深发展定向增发的意愿。深发展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纽曼证实,最终选择平安,源于平安的诚意——中国平安是唯一一家提出确定报价及投资计划的买家。
对于此次收购,市场上对其股价普遍看好。国泰君安研究所相关人士指出,其影响需等待具体方案。若采用换股合并的方式实现收购,同时新桥选择在二级市场退出,则可能对平安的股价短期内有一定的压制;若平安的收购价格较低,则对深发展的短期股价有一定影响。但从长期来看,收购成功无论对平安还是深发展的股价都会产生有利的支撑。
太保登陆H股
早在王国良时代,即2000年,太保即已提出整体海外上市计划。不料期间经历一波三折,一拖再拖,最后只得暂缓H股IPO计划,于2007年率先登陆A股。两年之后,2009年底太保H股终于登陆港股。
三次搁浅
2000年,时任太保董事长的王国良曾多次宣称,太保集团已接受中金公司上市辅导期一年,定于2005年11月上市。
当年太保力主整体上市,而其最大外资股东凯雷则主张将太保寿险单独香港上市,为其退出设计线路。2004年,证监会出台《关于规范境内上市公司所属企业到境外上市有关问题的通知》,为双方谈判打开大门。
原定于2006年12月的太保香港上市行程再次押后,最主要的原因是其违规投资的金融学院的处置工作迟迟未有结果。
2006年7月,太保董事长王国良突然被免职,令太保上市进程变得更加难以预料,而对当年太保顶风投建的实业项目——复旦大学太平洋金融学院的处置也一直没有明确方案,这成为了掣肘太保上市的罪魁。
太保当年就发行H股事宜在香港多次路演,受困于熊市影响,但投资者反响平平,这使H股发行计划受到影响。在沪港两地市场行情不景气的情况下,太保不可能强行以当初A股的发行价来发行H股。
暂别A+H计划率先登陆A股市场
登陆H股的数次折铩,令其暂缓A+H计划,集中精力抢滩A股市场。
2007年9月12日,太保集团发布公告,称拟首次公开发行A股并上市,并已接受中金公司和瑞银证券的上市辅导。
2007年12月25日,太平洋保险A股股票正式挂牌上市,标志着中国第一家真正意义上以保险集团整体上市的金融股登陆A股市场。发行价格为30元/股,共计发行总股数为10亿股,其中网上发行7亿股。
当年太保上市曾经面临太保寿险的外资股份如何转换为集团股份;澳大利亚保险集团(IAG)参股太平洋产险如何收尾问题;太保复旦金融学院的股权如何退出等三大障碍。
太保集团成为继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之后第三家登陆A股的保险公司。
苦等十年终登H股
2009年12月23日,苦等十年之后,于太保人殷切的目光中,太保在港交所挂牌上市。
中国太保本次H股全球发行获得26.04倍的超额认购,冻结资金达354.11亿港元。共计发行8.613亿股(未含超额配售部分),发行价每股为28港元,募集资金总额约为240亿港元。以集资额计算,中国太保是2009年香港市场第二大新股,粗略估算凯雷获利达10倍以上。
在艰苦等待两年后,终于熬来了太保H股上市的这一天.从此,凯雷投资摘除国内A股3年锁定期和资本管制的枷锁,进入自由套现的H股市场(不过港交所要求仍然有一年锁定期)。
离美国凯雷正式退出尚有一年,但中国太保早已找好接棒者——德国安联。德国安联除了斥资1.5亿美元认购中国太保H股外,2009年12月3日双方又在上海秘密签下一组合作意向。
双方的合作意向是非约束性的,涉及资产管理、特别是养老金业务,此外也包括双方未来在其他领域内的合作机会。由此不难发现,安联对中国太保的投资并非简单的财务性投资,而是一次战略性投资。
对于中国太保来说,安联不仅是出钱投资的外资股东,更是补其短板的洋外教,这也是其从现任外资股东凯雷身上所无法获取的。
2009年的中国太保终于实现A+H计划,一尝多年夙愿。
中国人寿负增长
中国人寿作为寿险行业中的领头人,多年来,保费规模几乎占据寿险市场半壁江山。其一举一动无疑牵动市场动向,而在2009年其保费出现负增长,市场份额下降,令业界都为之捏了一把汗。
结构调整导致负增长
2009年3月以来,中国人寿连续6个月保费收入呈负增长的态势。按照国内会计准则,2009年上半年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为1728.22亿元,同比降低5.08%,上半年的市场份额亦滑至39.2%。在中报业绩发布会上,中国人寿高层将负增长归因于业务结构调整。而对于保费收入呈现负增长,中国人寿总裁万峰表示,这是基于今年新的形势,进行结构调整的结果。所谓保费负增长,是负在趸缴业务和团险业务上。
据了解,2009年上半年,中国人寿收缩了团险业务,总保费和保单管理费收入仅为3.54亿元,下降了46%。中国团险的好日子已过去了,不会再作为主要渠道了,占比会逐渐减少。万峰表示。
2008年,中国人寿借力银保业务特别是趸缴型产品,保费规模增长迅猛。随着业务结构调整令下,包括中国人寿在内的银保业务急刹车,开始转而发展长期期缴型业务和个险业务。我们2009年上半年大幅减少了三年期业务,整体来讲三年期业务上半年几乎微乎其微,十年期和五年期以上业务大幅度增长。万峰表示。
中国人寿中报显示,2009年上半年风险型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1.2%,投资型保单业务收入则同比下降15.3%,首年期缴保费232.65亿元,新单期缴比例由2008年的18.34%增加到了22.15%;10年期及以上期缴占期缴保费比重为46.3%,同比提高了15个百分点。中国人寿副总裁苏恒轩在中报发布会上指出,上述数据表明,中国人寿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总保费和银保保费均呈现个位数下降的同时,中国人寿个险期缴保费同比下降了15%,只有银邮渠道期缴保费占新单保费收入的比例,同比增至6.8%。
对此,万峰表示,中国人寿2009年的策略是稳中求进,进的是长期期缴等局部指标,稳的是保费总规模稳步发展。转型增效亦是中国人寿的另一个工作任务。然而,在规模和效益之间取得平衡,并非易事。在2008年高基数的情况下,收缩银保业务和趸缴业务,使得中国人寿3月份以来保费收入出现负增长。万峰坦言,在三年期业务大幅度减少的情况下,靠长期性十年期和五年期以上业务保持发展速度持平是非常难的。
2009年9月,中国人寿终于结束了长达六个月的同比负增长势头。数据显示,中国人寿9月保费收入266亿元,较2008年同期的234亿元增长13.68%。而此前,苏恒轩就曾表示,保费负增长的情况在2009年四季度会有所改善。他指出,虽然中国人寿前几个月的总保费在中国会计准则下有所减少,但是业务质量发生了很大变化,2009年下半年的策略仍然是在规模业务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加大调整力度。
新业务价值与内含价值双优
自2009年9月以来,国寿保费增速一举扭转了连续6个月下跌超出10%的趋势,9月当月保费收入266亿元,同比增长13.5%,10月单月保费收入为174亿元,同比增长7.4%。11月,中国人寿保费同比增长23.1%,实现较大幅度正增长。
对此,万峰表示,尽管中国人寿2009年上半年保费收入比2008年同期是负增长,但是业务结构调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保费出现了负增长,但是内含价值却大幅度提升,这就是结构调整取得的成效。
在经历了2009年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太平洋寿险三巨头为首,因调结构而负增长后,2010年保险行业将在结构调整成果的基础上,着力促进保费收入增长,而宏观经济稳步复苏和通胀带来的保险收益率的提升将刺激保险需求。可见,2010年保险市场上的一场大戏才刚刚开幕。
太平整合
2009年5月,经国家工商总局核准,获财政部、中国保监会批准,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更名为中国太平保险集团公司。
2009年6月,香港中国保险(集团)有限公司正式获准变更名称为中国太平保险集团(香港)有限公司。
2009年6月29日,中国太平保险集团公司正式启用。
中国太平及所辖公司名称品牌陆续统一到中国太平名下。
子公司众多混淆难记
中国太平保险集团公司是拥有子公司和品牌数量最多的中资保险集团,加之采取两套班子、一班人马的管理模式,因此给人留下了品牌和公司名称混沌难辨的印象。
总部设在香港的太平集团,有80年历史,是国内历史最悠久的保险公司,也是拥有子公司和品牌最多的保险集团,旗下有三大品牌,以及数十家子公司。
品牌的复杂、不统一阻碍了公司的发展,整合公司资源和统一公司品牌成为当时的太平集团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品牌整合打造综合金融集团
2009年一个被称为淮海战役的项目在太平集团内部打响。
所谓淮海战役就是:在前端,境内产险销售体制改革实施,将以中国太平为统一品牌进行运作;在后端,共享服务集中,服务中心完成物理搬迁和人员集中办公;境内投资平台整合初步完成;稽核资源整合完成,稽核中心挂牌并按新体制运作;集团公司完成更名,集团品牌整合工作全面启动;启动和推进中保国际与民安控股股权整合。
资源整合、品牌统一无疑是该项目的核心内容,各项工作亦随之展开。
2009年5月25日,中国太平宣布收购民安控股47.8%的股权。
同年7月底,中国太平从其直属母公司太平香港公司手中,以每1股中国太平新股换10股民安股份的代价,完成了47.8%民安控股股份的收购,持股量由原来的3.54%增加至51.34%,成为民安控股的控股股东。
同年10月7日,民安宣布停牌。中国太平和民安双双发表公告称,中国太平将发行近20%新股支付收购价,总价值约为38亿港元。
民安于11月2日收市后摘牌退市。
2009年5月,原中保集团旗下专业资产管理公司——太平资产顺利实现与太平养老投资管理中心的投资资源共享,由此全面完善了投资平台,创建起防火墙,改革了投资决策机制。中国太平旗下的资产管理平台,包括管理人民币业务的太平资产及管理外汇业务的太平资产(香港)公司。
为了强化整合目标,太平集团陆续推进了6项综合改革措施:一是推进共享服务中心的建设;二是整合集团品牌资源;三是以销售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启动产险综合改革;四是整合集团团险资源,提升太平养老的整体竞争力;五是启动境内投资平台的整合工作,逐步建立集团统一的投资平台;六是整合全系统的稽核资源,强化风险管控职能。
整合之后呈现在大众面前的不仅仅是外在称谓的变化,整合的背后我们看到了太平集团清晰的综合金融战略蓝图:中国太平品牌大一统下从多个环节打造一个以客户为中心的综合金融保险服务平台。
2009年的太平集团于整合中,也迈向了综合金融之路。
汇金控股新华
历时已久的新华人寿股权更迭于2009年末落下帷幕。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40亿元的价格从保险保障基金手中接盘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38.8%的股权。汇金入主新华人寿后,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宝钢集团持股17.273%,中石化集团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持股1.502%,新华保险已经从原来民营控股转为一家国有控股保险公司。
关国亮案发新华伤元气
关国亮案发的导火索源于2005年普华永道在例行审计中发现诸多疑点,并提请董事会关注。由此引发股东对公司治理的关注,并逐步形成股东中不满于内部人控制的倒关阵营。当年12月,新华人寿董事会3年任期届满。倒关阵营的股东们强力推进董事会改选,但关国亮控制了大多数董事席位,换届选举迟迟不能正常举行。
最后,对关国亮的举报已上达国务院,来自最高层的阅处批复也随即下发保监会。2006年9月23日,中国保监会开始对新华人寿进行例行调查。
调查发现,新华人寿被挪资金余额约有27亿元之巨,主要包括关国亮曾经安排的拆借给关联股东的数亿元入股款,和关氏自2006年以来用于偿还私人债务而从新华人寿挪用的约10亿元,以及拆借深圳航空的数亿元。
保险保障基金接手
后关国亮时代,谁来主政,资金窟窿如何填补?成为当年保监会的一个难题。
保监会曾有几套方案:一是由其他保险公司来收购新华人寿,据悉平安、中国再保险、中国人保和中国人寿都曾提出控股新华人寿的想法,但均遭到新华人寿股东的反对;二是要求问题股东退股,并用其股权出售的溢价填补新华人寿被挪资金的窟窿。
最后保监会启动了保险保障基金临时入主新华人寿。
保监会于2007年5月24日正式批复同意隆鑫集团有限公司、海南格林岛投资有限公司和东方集团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分别将所持新华人寿12000万股、9012万股和6024万股股份全部转让给保险保障基金。转让后,保险保障基金共持有新华人寿27.36万股股份,占总股本的22.53%。
东方集团2007年8月2日宣布,以每股5.99元的价格,将所持新华人寿9628.8万股股份转让给保监会的保险保障基金,转让后该公司不再持有新华人寿股份。保险保障基金持有不低于30%的新华人寿股权。
此次动用保险保障基金购买新华人寿股权,是自2005年我国《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实施以来的首次运用。据保监会统计,截至2008年底我国保险保障基金规模为80亿多元。
汇金接盘新华人寿中兴
作为过渡性股东的保险保障基金,自接手之日起就开始为新华人寿寻找适合的股东、适宜的退出时间和机制。
2009年11月19日,中国保险保障基金公司宣布,按协议转让方式将所持有的新华人寿38.815%的股份一次性整体转让给中央汇金投资公司。
转让完成后汇金公司启动了新华人寿的新一任组阁。
2009年12月28日,新华人寿召开董事会,通过了新一届董事会人选,康典将出任新华人寿董事长。
新华人寿股权尚未尘埃落定的两年时间里,泰康人寿超越新华人寿,占据寿险市场老四的位置,2009年上半年一度超越太保,坐上了三甲的高位。
2009年四季度,股权尘埃落定之后,新华人寿一扫之前阴霾,重归寿险市场老四位置。扬言,三年之内,冲入三甲。
自2001年率先推出以保障性为首先考虑因素的保额分红机制以来,新华保险坚守核心业务战略,遵循长期价值成长路线,十个年头的耕耘成果已经获得市场检验:截至2009年三季度,该公司实现总规模保费491.05亿元,同比增长10%,市场份额上升至7.86%,核心业务保费收入达到295.46亿元,同比增长85%。其中,个人业务新契约期缴累计增速达48%,银代新契约期缴同比增幅达到132%,均保持在较高增长水平。
友邦单飞
友邦作为AIG海外金融棋盘上的核心棋子,尤其是在中国寿险、财险市场,都是在华外资保险公司中的佼佼者。脱离了满身债务的AIG,友邦的重新发展显然会受到金融界的广泛关注。
友邦脱离AIG
2009年3月3日,友邦保险宣布将脱离AIG单飞。据悉,这是美国政府拯救AIG的系列举措之一。AIG在声明中称,公司打算将友邦保险及美国人寿的股权注入特定目的投资机构以换取相关股份,这些交易将减少公司的债务及利息持有成本。而友邦保险总裁麦智信(MarkWilson)表示:友邦保险脱离AIG,是一个重大的发展,并将巩固公司作为亚洲翘楚企业的地位。
然而,脱离AIG对于友邦来说,是一次机遇还是挑战?业内人士认为,友邦的单飞,可以避免AIG持续的丑闻缠身对友邦的负面影响,也可以使友邦的财务真正独立于AIG之外,使之更安全。但也有人认为,没有了AIG综合架构支持和保驾护航,友邦的特权和优势必然大打折扣。同时,由于受政策的限制,友邦保险分转子计划搁浅,使得友邦的独资扩张计划受阻,将抑制友邦在中国发展的步伐。
据了解,友邦保险于1992年进入中国,按保费收入计算,2008年友邦保险实现保费收入75.8亿元。2009年前10个月,友邦保险保费收入为64.5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亿元。
友邦保险是国内最大的外资寿险公司,但受AIG母公司债务缠身的影响,友邦保险在新加坡、香港等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保风波。对此,9月17日,香港友邦发出声明,该公司虽为AIG子公司,但拥有独立而健全的账目,所签发保单为该公司直接责任,具备充足资本并受保监机构严格监管。
对于友邦保险的母公司AIG,虽然它已经在尽最大可能偿还债务,但专家认为其盈利依然遥遥无期。资料显示,AIG在2008年亏损额高达990亿美元,今年第一季度亏损43.5亿美元,其上次取得盈利还是在2007年第三季。AIG首席执行官罗伯特·本默切发表声明称:我们继续集中致力于稳定和加强自身业务,但预计未来几个季度中的财务业绩将继续波动,部分原因是正在进行的与重组有关的费用。
与友邦一起单飞的还有美亚。对于AIG海外业务中的另一部分优质资产美亚保险,AIG将组建一家包含其现有商业险部门、海外非寿险部门及其他财产险业务部门的非寿险控股公司,其董事会、管理团队及品牌都将区别于AIG。这家新公司的成立将有助于AIG为可能出售该业务部门的少数股权做好准备,最终可能包括公开招股。
AIG主席兼行政总裁爱德华·李迪将成立新公司的意义,归结为将有助于保护并提高这些关键业务部门的价值,使其在未来定位于运营更独立、更加透明的公司。
业内人士分析称,不同于友邦5年内被售的承诺,美亚没有必须变卖的压力。一旦将来市场及行业环境改善,AIG现金流趋于稳定,AIG可能会保留美亚。
据未公开的内部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底,美亚拥有超过50亿美元的现金和短期投资,2008年净保费收入增长10.3%。截至2008年第四季度,美亚在华公司的偿付能力达到801%。
友邦上市
2009年5月18日,AIG对外宣布,将加快把友邦保险集团定位成为独立法定机构的程序,若市场情况许可并获得监管机构批准,会将友邦保险在亚洲国家或地区中一个交易所上市。
上市为我们的独立指出了清晰的方向。麦智信认为,现在,我们对友邦保险的结构和未来都有了明确的启示。我们能够抵御经济动荡的冲击,这证明了公司的营运实力、客户信心和销售伙伴的支持。
对此,爱德华·李迪则表示:在友邦保险上市之后,AIG将继续考虑各种策略性的选择整合集团资源。我们相信在此阶段,友邦保险上市对所有利益相关方(包括美国纳税人、保单持有人、员工及销售伙伴)都是最佳的决定。
12月初,AIG再次宣布,已完成与纽约联邦储备银行(FRBNY)协议的交易,将旗下友邦保险的股权注入特殊目的机构,并根据市场情况及获有关监管机构批准后进行首次公开招股。同时,友邦也明确表示,将会把香港作为上市地点。
在AIG首席执行官罗伯特·本默切看来,友邦保险扎根于亚洲,在香港上市是当然之选。友邦保险计划上市对保单持有人、销售伙伴、美国国际集团股东及美国纳税人都是最佳的决定。友邦保险拥有知名的品牌及强大的管理层。我有信心,友邦保险在正式挂牌时将会成为一家成功的上市公司。
AIG通过对旗下2个子公司友邦、美国人寿股份转为特殊目的机构(SPV)的动作,纽约联邦储备银行(FRBNY)将持有友邦、美国人寿两个特殊目的机构160亿美元及90亿美元的优先股,AIG将取得这2个特殊目的机构的普通股。此次交易完成后,AIG积欠政府的金援负债也顿时从600亿美元剧减250亿美元至350亿美元。而此次交易后友邦进一步脱离了AIG,此前披露的在亚洲上市已渐行渐近。
960万,理赔记录刷新
960万,理赔新纪录!
2009年6月1日,法航A330客机失事后,客机上的一位中国乘客刷新了保险史上个人保额新纪录。人保寿险支付航空意外保险960万元,加上太平洋保险等保险公司赔付的保额,这位乘客个人保额过千万。
盘点2009年保险大事件时,这个天价理赔记录显然是绕不开的话题。
个人巨额理赔案例
2003年11月20日,泰康人寿董事长陈东升将750万元理赔款交到客户家属妻子手中,外加此前泰康人寿赔付给客户的重大疾病保险金和附加住院医疗保险金共计70万元。泰康人寿前后理赔共计820万元。
820万元作为当时中国寿险业的最大赔案,保持了6年的中国寿险业的最高个人理赔纪录。直至法航事件过后,才由人保寿险的960万赔付案例再次刷新。
2005年5月24日,生命人寿客户周先生因意外身故。客户家属得到了90万元的巨额赔付,令她意外的是,公司同时还支付了990元利息。
2008年12月10日,新华保险功勋总监金爱丽率团紧急奔赴日本东京癌研有明医院,将102万元理赔金亲自送到出险的旅居日本的汪先生手中。此为国内寿险行业首例大额跨国理赔服务在新华保险诞生。
2009年2月1日,沪杭赴美旅游团发生特大交通事故,承保该团20位游客人身意外保险的太保上海分公司为意外身故的6名游客家属送去185万元的保险金。
2009年2月,太平人寿山东分公司快速处理了一起开业以来最大金额理赔案,赔付金额300万元。
2009年11月,威海客车坠海事故发生后,客车投保的平安财产保险青岛分公司向客户预付理赔款532万元,13名身故乘客均将获得38万元的全额赔款。
回归保障的表现
在过去的两三年里,投连险、万能险,这些带有投资功能的保险品种成了大多数人买保险的首选。殊不知这些险种的保障功能比较弱,保险的初衷在它们身上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不仅如此,这些投资型保险产品也让保险公司叫苦不迭,较低的利润贡献率加上销售量上不去,导致公司惟有赔本赚吆喝。广大客户群体对没有保障的保险渐渐失去了兴趣。
法航客机失事后,一张960万元的赔付支票,显然重燃了人们对保险的兴趣,引来社会各方关注。
2009年2月,保监会发布《关于加快业务结构调整进一步发挥保险保障功能的指导意见》,引导行业大力发展风险保障型和长期储蓄型业务,主要包括意外伤害保险、健康保险、养老年金保险、定期寿险和有效保额不低于10倍期交保险费或2倍趸交保险费的终身寿险、两全保险。
同时保监会还在国寿、平安、太保、新华、泰康、太平、人保寿险等主要保险公司中建立业务结构调整月度报告制度,以便及时掌握结构调整动向;通过加强对产品中的保险责任、责任免除、持续奖金、最低保证利率等主要风险点的审查,促进结构调整。
就此2009年保险行业借结构调整之机,顺势而为,大打保障旗号。一改以往产品捆绑挂钩股市的噱头,保险产品开始渐渐褪去投资的外衣,强调风险防范意识。
最明显的表现是投连险不温不火一整年。即便个别投连险明星产品表现出了顽强抗跌性,也依然被投资者打入冷宫。而保障功能色彩较浓的分红险却异军突起,一些养老年金产品也悄然爬上了银行理财柜台,前来咨询的高端客户络绎不绝。
个人税延养老险试点
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试点虽然喊了一年也没有成形,但由它而引起的社会关注度却持续了一年,故事性颇多,岁末盘点时,也值得论述一番。
先后试点天津、上海
从2007年开始,上海方面就开始研究个人延税型养老保险运营机制项目。
2009年初,市场一度传言将在上海试点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2009年已然逝去,仍未启动,不禁令人联想起2008年7月,保监会和天津市政府联合发布《天津滨海新区补充养老保险试点实施细则》,明确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企业和个人可享受税收优惠,舆论欢呼购买商业养老保险能节省个税时,于2009年8月被强行按住。
2008年6月下旬,保监会发布了《天津滨海新区补充养老保险试点实施细则》,它是对2006年颁布的《国务院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以及保监会《关于加快天津滨海新区保险改革试验区创新发展的意见》、《关于在天津滨海新区试点补充养老保险的通知》等文件的贯彻落实。
其中涉及的个人及企业购买补充养老保险的税收优惠政策,被业内一致看好。企业为职工购买补充养老保险的费用支出在本企业上年度职工工资总额8%以内的部分,可以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补充养老保险的个人交费部分则可在个人工资薪金收入30%以内的部分,在个人所得税前扣除。
此举被视为推动天津滨海新区保险改革试验区的天津滨海补充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在2009年8月意外遇阻。由于国家税务总局对试点中的30%税前列支的个人税收优惠政策存在异议,涉及个人税收优惠这块的试点工作被叫停。
虽然保险业促成补充养老险税收递延的愿望再次落空,但个人税延型养老险试点消息的出现又重燃人们合理避税的愿望。
上海保监局已将个人税延型养老险试点定为2010年首要工作内容。
几多欢喜几多忧
可以预见的是,在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试点中,保险公司将是最大受惠者,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保险公司具备养老金精算技术。
特别是平安养老、太平养老、长江养老、中国人寿养老和泰康养老等五大养老金公司,早已在上海厉兵秣马,排局布阵,守望着期望已久的饕餮盛宴。
以上海为大本营的中国太保无疑是其中最大的受益者,2009年3月31日当市场传出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试点上海时,太保股价应声大涨。
同时太保集团加紧布局养老险领域,2009年通过旗下太平洋寿险收购上海国际集团手持的长江养老保险公司11350万股股份,并认购长江养老定向增发的21861万股股份,间接持有长江养老51.753%的股份。
长江养老手握上海186亿企业年金存量,拥有受托人、账管人、投管人3张年金牌照。中国太保可通过收购长江养老迅速占据可观的养老险市场份额,打造新的业务增长点。
作为养老险专业公司,长江养老将为中国太保抓住养老险市场的发展机遇、做大做强养老险业务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在上海实施个人税延型养老保险试点项目后。
2009年底上海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试点遭遇政策瓶颈。
2009年12月11日,国税总局发出了一份《关于企业年金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税务总局称,由于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和税务机关的征管能力,不具备对企业建立年金计划后数十年随时监控年金运行,因此也不具备将企业年金递延至个人退休领取环节进行征税。
这与2008年8月天津滨海新区试点方案中,个人补充养老险享受30%的税收优惠被国税总局叫停的情形何其相似。
全文14.9千字,阅读预计需要50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