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找以下人员:
(1)律师、基层法律服务人员;
(2)当事人的近亲或工作人员;
(3)当事人所在社区、单位和有关社会团体推荐的公民。
无民事行为能力的监护人是其法定代理人。
其次,代理人应当与当事人沟通合同纠纷的具体情况,明确争议焦点,制定诉讼策略,告知诉讼风险。
一、监护人与代理人的区别是什么?
法定代理人与监护人的区别:
(一)设定两者的目的不同。
法律设定监护人的目的是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解决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民事行为能力方面的障碍。而法律设定法定代理人的目的则在于代理被监护人进行民事行为和诉讼行为,使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通过法定代理人的代理,能积极参加民事活动和诉讼活动,满足自己的利益。
(二)责任不同。
法定代理人是法律赋予监护人一种法定的身份,以便监护人更好地履行监护人的职责。
(三)身份不同。
在实际生活中,监护人有时是一身兼二职,即被告人与代理人的身份。如果只将其列为法定代理人,不明确其民事被告人的身份,就意味着监护人本人不是诉讼当事人,而只是刑事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其本身职责只是代为诉讼行为,与诉讼结局并无利害关系。
二、民事诉讼法代理人范围
1、当事人的近亲属。民事诉讼中的近亲属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
2、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律师是国家法律和当事人合法权益的维护者,近年来我国的律师队伍不断扩大,素质不断提高,已经成为我国法治建设中一支强有力的队伍。根据律师法规定,律师的一项主要业务就是接受民事案件当事人的委托,担任代理人参加诉讼。律师参与诉讼对人民法院查清事实,正确运用法律,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作用。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也允许进行民事诉讼代理。
3、社会团体推荐的人。社会团体指依法或经有关部门批准成立的,有章程、有名称、有一定数量成员、有经费来源、有办事机构、有办公地点的非营利性组织。主要包括:
(1)人民群众团体。如工会、妇联、学联、青年团等;
(2)社会公益团体。如中国福利基金会、中国红十字会、消费者协会等举办社会公益事业的团体;
(3)文艺工作团体。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戏剧工作者协会、音乐工作者协会等从事文学、美术、戏剧、音乐等文艺工作的团体;
(4)学术研究团体。如自然科学工作者协会、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医学会等从事某种专门学术研究的团体;
(5)宗教团体。如基督教、天主教、佛教等从事宗教活动的团体。社会团体不是以团体的名义代理诉讼,而是以团体推荐的人的名义作为诉讼代理人。
4、当事人所在单位推荐的人。当事人所在单位为保护其职工的合法权益,可以在单位中推荐一人为当事人代理诉讼,但被推荐的人作为诉讼代理人必须经当事人同意和授权。
5、人民法院许可的其他公民。除上面所列几种人,当事人也可以委托朋友、同事等他所信任的人,这些人经人民法院许可,就可以作为他的诉讼代理人。当然,此条非常缺乏可操作性。
三、诉讼代理人范围包括了哪些
诉讼代理人范围包括:1、律师。2、当事人的近亲属。3、社会团体推荐的人。4、当事人单位推荐的人。5、经法院允许的其他公民。6、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五十八条规定,当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作为诉讼代理人。下列人员可以被委托为诉讼代理人:(一)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二)当事人的近亲属或者工作人员;(三)当事人所在社区、单位以及有关社会团体推荐的公民。
全文1.4千字,阅读预计需要5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