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对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的税收优惠中以免二减三优惠最为显著。税法规定开始计算免二减三的年度是获利年度。获利年度是企业开业以来第一次出现应纳税所得大于零的年度,它是企业计算免二减三的起点年度。筹划时应这样做:
1.开业当年获利的企业应当尽可能推迟获利年度,将利润的实现安排在免二的年度里。
2.开业当年获利,只要实际获利的月份不超过6个月,就应当向当地税务部门申请将获利年度的计算推迟到下一年计算。
3.从获利三年开始后免二减三五年内,尽可能将减半税收后三年利润提前在免二年度内实现,根据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原则这样做是可行的。
4.如果某企业从开业之日起两年未获利,后五年享受免二减三,从第八年开始停止,又开始新的合资企业生涯,那么实际上它又可以从头享受免二减三的优惠。
前面已经提到,在企业正常纳税的情况下,企业固定资产选择加速折旧方法,可以加快投资的回收速度,对企业是有利的。但在企业享受免税、减税的情况下,结果可能相反。在我国所得税法中,都规定了免税、减税的条款,尤其是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中,规定了更多的免税、减税的优惠待遇。如果企业是在享受免税、减税期间,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方法是否还会给企业带来实惠?举例说明如下:
某外商投资企业按税法规定,符合免二减三的条件,开业当年获利,固定资产投资120万元。在税法规定范围内,企业可在直线法、双倍余额递减法之间选择一种折旧方法,折旧年限不少于6年。现以直线法为标准。分析加速折旧对所得税及企业利润的影响,假定法定所得税率为30%。A表示折旧年限为8年的直线法,B表示折旧年限为6年的直线法,C表示双倍余额递减法。
附表1,假定按8年采用直线法折旧对所得税及税后利润的影响为0,当折旧方法不变,只是缩短折旧年限时,使所得税增加52500元,税后利润减少52500元;当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时,所得税增加58550元,税后利润减少58550元。以上分析虽然未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即使考虑,也不会改变因采用加速折旧方法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假定企业资金成本率为10%,按资金成本率将上述对所得税及税后利润影响折现。
从附表2可以看出,将折旧年限从8年缩短到6年比采用加速折旧方法要好一些。
倘若将直线法的折旧年限缩短到5年,而加速折旧年限不变(仍为8年),则缩短折旧年限的直线法下的所得税税负增大的程度会大于加速折旧法。
由此可见,企业在营利前期享受免税、减税待遇时,固定资产折旧速度越快,企业所得税税负越重。因为企业在可以享受减免税期间,将可以作为利润的部分作为费用了,而没能使这部分利润享受减免税优惠待遇。如果外资企业在开业初期发生应税亏损,按我国现行税法规定,可以在以后五年内以税前利润抵扣,抵扣之后有盈利时,确认为获利年度,从当年起,执行免税、减税待遇,这就意味着企业按法定税率正常纳税的年度将进一步推迟;在这种情况下,采用加速折旧方法或直线法下缩短折旧年限将更不可取。
可见,在减免税优惠期内,加速折旧使企业增加了所得税的支出,使经营者可以自主支配的资金减少,一部分资金以税款的形式流出企业;但加速折旧同时也向经营者提供了一项秘密资金,即已经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仍然在为企业服务,却没有占用企业的资金。这项秘密资金的存在为企业未来的经营亏损提供了避难所。因此,即使在免税、减税期间,许多企业的经营者也乐于采用加速折旧方法,为的是有一个较为宽松的财务环境。附表1:单位:万元折旧额对所得税的影响对税后利润的影响年度AB
CA-BA-CA-BA-C115203000-5-152152022.500-5-7.53
152016.875-0.75-0.281-4.25-1.5944152012.654-0.750.352-4.251.9945
15209.501-0.750.825-4.254.674615209.49-1.51.653-3.503.8577
1509.494.51.65310.503.85781509.494.51.65310.503.857合计
1201201205.255.855-5.25-5.855
注:1.A-B、A-C项第一、第二年为零,是因为第一、第二年不缴所得税;
2.-0.75=(15-20)×30%×0.5附表2单位:万元对所得税影响现值对税后利润影响现值年度折现系数A-B
A-CA-BA-C10.9100-4.550-13.65020.8260
0-4.130-6.19530.751-0.5630.119-3.192-1.19740.683-0.5120.240-2.903
1.36250.621-0.4660.512-2.6392.90660.564-0.8460.932-1.9742.1757
0.5132.3090.8485.3871.98880.4672.1010.7724.904
1.810合计-2.0233.186-9.097-10.801
。
全文2.0千字,阅读预计需要7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