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播不实信息的法律责任有哪些
关于不当信息传播所带来的法律责任,具体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如果因为谣言恶意散播导致的社会秩序严重混乱,那么这将被认为是构成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将会面临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其次,若这类恶行导致了极其严重的后果产生的话,那么当事人将会受到更为严厉的处罚,即三年以上七年以下的有期徒刑。
《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
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二、传播不实信息会有何法律后果
关于网络主体的法律责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面:
首先是民事责任,这意味着当网络主体被指控存在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不当行为时,他们将会面临消除不利影响、赔偿相应经济损失等严重后果;
其次是行政责任,当网民有意制造和传播虚假信息、恶意扰乱公共秩序,甚至公然进行侮辱或诽谤他人的活动,但尚未达到刑事犯罪标准时,他们将可能会遭受拘留、罚款等行政处罚;
最后是刑事责任,如果网络主体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上发布虚假信息,其行为可能会触及刑法,最严重的情况下,他们可能会被判处七年有期徒刑。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
(二)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三)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法律的力量不仅仅在于它的约束力,更在于它的教育和引导作用。它教育我们如何正确地行事,如何尊重他人的权益,如何维护社会的公正和公平。正如本文的标题所提出的问题,“传播不实信息的法律责任有哪些”,我们可以从中得到许多有价值的启示和教训。我们应该珍视这些教训,将它们内化为我们的行为准则,以便更好地遵守法律,更好地生活在这个法治社会中。
全文1.0千字,阅读预计需要4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