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险一金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以及住房公积金。职工个人缴存的住房公积金和职工所在单位为职工缴存的住房公积金,属于职工个人所有。
一、五险一金分别有哪些
一)养老保险
依法由社会保险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和管理,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个人共同承担养老保险费缴纳义务,员工退休后依法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养老保险以保障离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为原则,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
二)医疗保险
为了保障员工和退休人员患病时得到基本医疗,享受医疗保险待遇,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保险统筹地区实际情况而制定的保险制度。
三)失业保险
为了保障失业人员失业期间的基本生活,促进其再就业而制定的保险制度。
四)工伤保险
为了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员工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促进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而制定的保险制度。
五)生育保险
为保障企业员工生育期间得到必要的经济补偿和医疗保障,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保险统筹地区实际情况而制定的保险制度。
六)住房公积金
是指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及其他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在职职工缴存的长期住房储金。
二)五险一金的缴纳比例
五险一金的缴纳比例不是统一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是由企业和个人共同缴纳保费;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则完全由企业来承担。
一)养老保险
缴费基数统一按员工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总额核定,缴费比例为用人单位20%,员工个人8%。
员工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低于本市当年缴费基数下限的,以本市当年缴费基数下限为基数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员工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高于上一年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300%以上的,以上一年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00%为基数缴纳养老保险。新参加工作或失业后再就业的人员,转业、复员、退伍军人,由机关或其他企、事业单位调(转)入企业的人员,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时,以进入本企业工作第一个月的工资作为当年各月缴费工资基数。从第二年起,以本人上一年实发工资的月平均工资作为缴费工资基数。
二)医疗保险
保险费实行用人单位和员工个人双方负担、共同缴纳、市县级统筹的原则。缴费比例为用人单位6%,员工个人2%。
为提高员工遭遇重大疾病时医疗保险的支付上限,大部分医保统筹地区还开征了大病统筹保险,一般按年度缴纳。
三)失业保险
缴费比例为用人单位2%,员工个人1%。员工个人应缴纳的失业保险费,由用人单位代为扣缴。
失业保险基金的构成包括:用人单位缴纳的失业保险费、员工个人缴纳的失业保险费、失业保险基金的利息、失业保险费滞纳金、财政补贴、依法纳入失业保险基金的其他资金。
四)工伤保险
缴费基数一般按员工养老保险缴费基数确定,施行浮动费率,员工个人不缴费。
五)生育保险
缴费比例按参保地社会保险征缴机构制定的标准执行,员工个人不缴费。
六)住房公积金
缴存基数按职工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计算,月平均工资按国家统计局规定列入工资总额统计的项目计算,但基数不得低于本市政府公布的当年最低工资标准。
五险一金包括社保吗
五险一金或三险一金,是针对用人单位而言的法定义务,是用人单位必须为员工缴纳的。五险指基本养老保险(简称“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常简称“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一金指住房公积金。在五险中,前三个险种由企业和个人共同缴纳,后两个险种完全由企业承担,即用人单位缴纳五险一金、职工缴纳三险一金。
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保,一般指的是社会保险,这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国家强制缴纳的五种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和工伤保险。
《劳动法》七十条,国家发展社会保险事业,建立社会保险制度,设立社会保险基金,使劳动者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获得帮助和补偿。第七十一条,社会保险水平应当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承受能力相适应。第七十二条,社会保险基金按照保险类型确定资金来源,逐步实行社会统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第七十三条,劳动者在下列情形下,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一)退休;(二)患病、负伤;(三)因工伤残或者患职业病;(四)失业;(五)生育。劳动者死亡后,其遗属依法享受遗属津贴。劳动者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条件和标准由法律、法规规定。劳动者享受的社会保险金必须按时足额支付。《社会保险法》第二条,国家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第十五条单位录用职工的,应当自录用之日起30日内到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办理缴存登记,并持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的审核文件,到受委托银行办理职工住房公积金账户的设立或者转移手续。
全文2.0千字,阅读预计需要7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