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呼吁:尽快出台洗衣行业标准(舆情关注·关注最新民众声音)
近日,市民周女士向本报反映,前不久她将自己和老公的大衣一同拿到干洗店去洗,没想到自己的衣服不仅缩了水,就连他老公的大衣也被染了色,到干洗店理论,结果被告知没有协商的余地,只能按照洗衣费的十倍进行赔偿。
而记者在采访时也了解到,由于干洗行业发展不健全、缺乏标准约束等原因,原本是便民服务的干洗消费却成了投诉热点。对此,市民呼吁相关部门能够尽快出台行业标准,以减少不必要的纠纷。
现象:千元大衣干洗后缩水、染色
原本是洗涤衣物,结果却适得其反,两件衣服一件缩了水,另一件被染了色。家住五老村的周女士提起最近干洗的经历是一肚子气。周女士告诉记者,自己将一件1000多元的大衣和老公的一件800多元的大衣一同拿到干洗店去洗,取回时发现自己的大衣严重缩水,而周女士老公的大衣也由原来的灰色染成了黑色。很明显不是干洗的,但店主不承认,我总不能为了这不到2000块钱的东西跟他们打官司吧。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类似于周女士这样相似遭遇的市民并不在少数。市民宋先生告诉记者。两周前他将一件品牌羽绒服拿到楼下干洗店干洗,不想取回衣服时发现,袖口与背后有明显的色差,甚至在衣服的腋窝处还残留着白色的洗涤剂。跟干洗店协商争执一番后也没有结果,于是投诉到区消协,但由于无法提供相关证据,在干洗点放弃干洗费用后,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
调查:维权难源于缺乏问责、赔偿标准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干洗业猫腻重重,投诉居高不下,消费者与干洗店的纠纷也常常说不清道不明。衣服洗得干不干净?衣服到底是穿坏的还是洗坏的?衣服的破损程度该怎么认定?这些问题不是顾客说了算的。在记者采访时,不少市民告诉记者,正是由于这些问题没有一个量化标准,消费者和干洗店往往各执一词,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
此外,消费者还告诉记者,由于他们对干洗工艺流程并不了解,干洗店是否真正按标准的洗涤流程操作,采用的是否是合格的洗涤剂等,他们也是一概不知。即便是明确了责任,消费者的维权之路也是阻碍重重。据我个人了解,我们要是讨要说法,要么与商家协商赔偿;要么向消协投诉,要么起诉。
对此,不少市民认为,由于我国目前尚未颁布关于干洗业赔偿的具体规定,洗染服务的投诉主要通过调解解决,而赔偿数额的多少与服装本身的价值有密切关系。但多数消费者没有保留购买衣服原始凭据的习惯,在向洗衣店索赔时,常因无法提供能证明衣物价值的原始凭据而使索赔陷于被动。
呼吁:市民寄望于出台行业标准
采访时记者发现,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干洗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城市的街头巷尾,各种门面店、连锁店、加盟店越来越多,但由于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收费标准以及服务质量也有很大差异。
采访中陈政律师告诉记者,2007年,商务部、国家工商行政总局尽管联合颁布了《洗染业管理办法》,但仅仅明确规定了不得以水洗单烫冒充干洗,同时要求配备与经营规模相适应并符合国家规定的专用洗染、保管、污染防治等设备设施,但事实上,不符合这类规定的干洗店为数不少。几年过去了,干洗行业依旧是投诉热点,且随着消费者维权意识的提高,投诉案例呈增长之势。为确保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加强对干洗行业的整顿与引导,尚需进一步规范行业细节。
事实上《江苏省洗染行业消费争议解决办法》已经执行,就干洗纠纷的赔偿问题做出了明确规定,让不少消费者头疼的干洗衣服带来的问题终于有规可依。对此,工商部门表示,《江苏省洗染行业消费争议解决办法》明确规定:经营者使用假冒伪劣设备或者以水洗冒充干洗的,一经查实,经营者应按洗衣费的10倍予以赔偿,如同时发生洗涤质量问题,还应按所洗衣物的市场均价赔偿,并将案件移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查处。
另外,就保值洗染和非保值洗染衣物损坏后如何赔偿分别做出了详细规定,消费者可以根据规定索赔。如果找不到购物发票也可以按照同种类、同品质衣物现行市场价格与商家协商赔偿。
全文1.6千字,阅读预计需要6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