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请求
查清事实,依法改判上诉人胜诉或者裁定撤销原判,发回重审。
二、理由
1、一审判决没有查明案件的法律事实,主要表现在:
①一审判决书中认定的事实存在错误,错误包括两个方面:“错”和“漏(不清楚)”;
②一审判决仅表述证据内容,也就是基础事实本身,没有对证据证明的对象,也就是待证事实,也是案件的关键法律事实进行认定,这种认定,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均未作出。
上诉人以为,法院审理案件应当在对证据查证属实的基础上,分析、比对证据,旗帜鲜明地认定法律事实。而这一点不能在原判决书里得到表现。
对于以上,我将在接下来的法庭调查阶段向法庭作详细的陈述。
2、原审判决书“不讲理”
“本院认为”说了6句话,
第一句:不采信“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外文网页
①判决书P:8最后一行,刚刚采信,翻了一页,就不予采信,矛盾靠得太近,我称之为“相邻矛盾”,可以说,这个错误是这份判决书的硬伤之一;
②我自己或写过或阅读过大量的判决书,像如此的是否采信某证据的内容,应当出现在“经审理查明”部分,而不是“本院认为”,因为这是关于事实认定的内容。——至少在此表述不妥。
第二句:关于缺陷汽车的召回规定里的内容
这段话出现在这里,我看不出与前后语言的联系,如果把这句话换成任何一段文字,原谅我举例极端一些,换成中小学教科书里的任意一段文字,从根本上不影响这份判决书的质量。
第三句:我的车辆不在召回范围
没说清楚,我的车辆是不在召回范围内,不在又怎么样呢,说,继续说,不在召回范围就没有质量问题,或者不在召回范围也有质量问题——戛然而止,不说。
第四句:关键一句,结论:现有证据不足以证明只要是NBR材质的油管就一定有缺陷,NBR材质被禁止用于油管。
①由前面解剖可以看出,“证据不足”的结论是武断作出;
②注意表述,我要证明的是我的汽车的油管存在质量问题,而不是这句话里的“NBR材质的油管就一定有缺陷”,这里面扩大了我的证明难度;
③难度系数进一步被抬高到:——“NBR材质被禁止用于油管”,如果本案简单到必须有证据证明“NBR材质被禁止用于油管”,那我的回答也非常简单:“没有”,那么这种情况下,判决书就有必须详细地、令人信服地阐述此类证据存在的必要性。实际上我们举一个极端的例证便知这种逻辑的错误性:我的论点是泥土做的桌子存在质量问题,于是要求我举证证明“泥土被禁止用于做桌子”,我同样找不到这样证据。
第五句:被告主观上并无隐瞒汽车缺陷,欺诈原告的故意,客观上也没有消极配合召回的行为。
没水平,矛盾的,既然认定油管没有质量问题,就谈不上主观过错问题。客观上什么什么扯到召回上去,这是在混淆视听。
第六句:油管即便有缺陷,应当召回没有召回,责任主体是生产商。——继续为被告开脱,应当召回,没有召回,你被告不能卖给我呀,你隐瞒且卖给我,你就是欺诈啊。
综观“本院认为”,表述的语言相互之间没有逻辑关系,看不到原判决的思辨力量。
3、原判决偏袒被上诉人
我的证据目录前所未有地清楚,2011年3月8日我提交给原审法院一份长达六页纸的辩论意见(代理词),这份文书,我已经把要说的理由讲得不能再清楚,居然原判决书只字未提,相反在判决书当中似乎巧妙地提高我的证明难度,武断结论,且层层保护被上诉人,这一切不能不让我形成原判决偏袒被上诉人的判断。
民事诉讼二审证据提交的条件
(一)二审证据提交的标准
第四十一条第二项:“《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的‘新的证据’,是指以下情形:
二审程序中的新的证据包括:一审庭审结束后新发现的证据;当事人在一审举证期限届满前申请人民法院调查取证未获准许,二审法院经审查认为应当准许并依当事人申请调取的证据。”
(二)二审证据提交的时间
第四十二条:“当事人在二审程序中提供新的证据的,应当在二审开庭前或者开庭审理时提出;二审不需要开庭审理的,应当在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限内提出。”
对民事案件的二审不服怎么办
当事人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或者当事人双方为公民的案件,也可以向原审人民法院申请再审。
《民诉法》第一百九十九条规定,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有错误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或者当事人双方为公民的案件,也可以向原审人民法院申请再审。当事人申请再审的,不停止判决、裁定的执行。
法院驳回再审申请或者逾期未作出裁定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检察院申请检察建议或者抗诉。当事人不得再次向人民检察院申请检察建议或者抗诉。
《民诉法》第二百零九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检察院申请检察建议或者抗诉:
(一)人民法院驳回再审申请的;
(二)人民法院逾期未对再审申请作出裁定的;
(三)再审判决、裁定有明显错误的。
人民检察院对当事人的申请应当在三个月内进行审查,作出提出或者不予提出检察建议或者抗诉的决定。当事人不得再次向人民检察院申请检察建议或者抗诉。
全文2.0千字,阅读预计需要7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