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定泄露他人隐私行为的法律依据
时间:2023-11-11 12:30:11 289人看过 来源:互联网

泄露他人隐私的行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包括公开姓名、肖像、地址和电话号码、非法侵入住宅、搜查住所、监视、跟踪、窥探室内情况、非法刺探财产状况、公布财产状况、私拆信件、偷看日记、刺探私人文件内容并公开、调查、刺探他人社会关系并公开或扩大公开范围、向社会公布婚外性生活等行为。

未经他人允许,泄露以下信息的行为将被视为泄露他人隐私:

1、公开他人的姓名、肖像、地址和电话号码;

2、非法侵入他人住宅,搜查他人住所,或以其他方式破坏他人安宁;

3、非法跟踪他人,监视他人住所,安装窃听设备,拍摄他人私人生活镜头,窥探他人室内情况;

4、未经本人允许,非法刺探他人财产状况或公布其财产状况;

5、私拆他人信件,偷看他人日记,刺探他人私人文件内容,并公开;

6、调查,刺探他人社会关系并非法公开;

7、干扰他人夫妻性生活或调查并公开;

8、向社会公布他人的婚外性生活;

9、泄露公民的个人资料或公开或扩大公开范围;

10、收集公民不愿向社会公开的纯属个人情况。

认定泄露他人隐私行为的方法

根据我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五条的规定,认定泄露他人隐私行为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 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的信息:如果行为人明知或者应当知道他人的信息,包括姓名、住址、电话号码、健康信息等,则构成泄露他人隐私行为。

2.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如果行为人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获取了他人的隐私信息,则也构成泄露他人隐私行为。

3. 违反社会公德:如果行为人的行为严重违背社会公德,损害了他人的尊严和利益,则同样构成泄露他人隐私行为。

4. 不当方式:如果行为人通过不当的方式,如通过偷听、偷看、窃取等手段获取他人的隐私信息,则也构成泄露他人隐私行为。

根据以上规定,如果行为人明知或者应当知道他人的信息,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违反社会公德,或者通过不当的方式获取他人的隐私信息,则都可能构成泄露他人隐私行为。行为人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以维护他人的隐私权。

以上这段话强调了泄露他人隐私行为的认定标准和相关法律责任。如果行为人明知或应当知道他人的信息,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违反社会公德,或者通过不当的方式获取他人的隐私信息,都可能构成泄露他人隐私行为。因此,行为人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以维护他人的隐私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八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全文995个字,阅读预计需要4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

继续阅读
扩展阅读
  • 隐私权
    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而且权利主体对他人在何种程度上可以介入自己的私生活,对自己是否向他人公开隐私以及公开的范围和程度等具有决定权。隐私权作为一种...
    更新时间:2023-10-31 10:45:20
查看隐私权相关全部词条
本地专业对口律师
北京
#隐私权 最新知识
针对 认定泄露他人隐私行为的法律依据您还没弄清楚,直接和律师在线沟通获得更多帮助

1对1在线咨询

8秒前,138***54用户咨询成功
马上提问
针对 认定泄露他人隐私行为的法律依据您还没弄清楚,在线问专业律师,让律师告诉您快速方案吧
  • 章法律师

    章法律师

    律所主任

    评分:5.0

    服务人数:487

    在线咨询
  • 张丽丽律师

    张丽丽律师

    专职律师

    评分:5.0

    服务人数:343

    在线咨询
  • 张神兵律师

    张神兵律师

    合伙人

    评分:5.0

    服务人数:590

    在线咨询
内容已经到底了,还没找到答案?
在线问问律师吧,最快3分钟内有答案!
11,079 位律师在线 累计服务 3,700万 人次
立即提问

他们的问题正在被解答:

朋友欠钱不还怎么办,联系不上有没有好的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