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太高,利用公积金贷款买房成了普通人的核心渠道。不过,不同行业公积金缴纳差距之大令人触目惊心。
有的银行为员工一个月缴存五六千元,而普通企业则只有一两百元,相差数十倍。“我买的房子,一个月需要还贷4500元,公积金就足够用了,工资根本用不着。”一家股份制银行的主管说,他的公积金缴存数额为每月从工资扣3200元,单位另补3200元。如果员工目前有房贷,单位还会另给一部分,不过这要视工龄而定,工龄高的能逼近万元。
白某是青岛市南软件园一家民营企业的员工,一个月的公积金只从工资扣100元,加上单位交纳的100元,一年的公积金总额只有2400元,还不到银行普通员工一个月的公积金。“这点公积金,攒上3年也买不到一平米的房子。”白某说,她2010年买的房子,当时根本没有考虑动用公积金。“这点钱,交契税都不够。”
不同行业间公积金差距大,并不是新鲜话题。审计署报告便显示,“10%缴纳较多公积金的人,每个月交1572元,而10%较少的人只有54元”。比较奇怪的是,这么多年过去了,这种状况毫无改善甚至有恶化的趋势。
从这类现象我们发现,本来应该给穷人雪中送炭的公积金政策,反而成了有钱的单位和个人扩大收入的工具。就以报道中提到的银行为例,本身金融行业的平均收入远超其他行业,较高的房价对他们而言压力并不大,即使缴纳较少的公积金也不会产生严重影响。但奇怪的是,他们的公积金却是缴纳的最多的。而收入偏低且不稳定的私营企业职工,公积金却成了可有可无的鸡肋。这种一加一减的落差,使得马太效应尽显,收入差距越拉越大。
要解决这种问题,需要对高收入行业的公积金缴存比例、数量,做进一步更严格的细化限制,另一方面还需打破垄断。另外在公积金提取方面,需要更加人性化一些,比如给予收入较低人群更高的贷款倍数和额度等以便能切实改善低收入群体的居住条件。
全文760个字,阅读预计需要3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