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并购风险控制手段有:
1、制定并实施完善的管理措施;
2、控制整合成本;
3、确保企业资源整合,加强业务整合;
4、并购后注意人力资源整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一百七十二条,公司合并可以采用吸收合并或者新合并。吸收其他公司的公司被解散为吸收合并。两家以上公司合并设立新公司,合并各方解散。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日趋理性
近年来,经济结构调整直接影响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目标的多样化。从10多年前刚出国门时资源类并购一枝独秀,到近些年对技术、品牌和渠道多方追求的百花齐放,都与经济结构调整中注重产业链提升相吻合。2011年上半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中出现一些新的现象,涉及并购的地点、行业、参与企业等方面,展现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活动日趋活跃、成熟、理性。
第一轮走出去的动因是获取资源,保障资源安全,石油、天然气、矿产等资源类并购交易成为重头戏,澳大利亚、加拿大和非洲成为交易主要发生地域。随着国内产业提升,中国企业的眼界已经扩展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产业提升促使中国企业逐步从简单加工业向拥有核心技术、独立品牌的产业模式转化,收购国外拥有核心技术的公司是中国企业自身发展的捷径之一,这体现在上半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交易中的两个突出现象,即欧洲市场的并购数量正在上升,以及工业和消费品并购交易的上升。
欧洲有众多的家庭式企业,这些企业规模不大,但有自己独特的技术。在此前经济不好的情况下,部分家族式企业已经由私募股权基金投资,现在正是这些基金退出的时候,可供收购的企业比较多。同时,单个工业消费品并购项目在资金需求上远远小于资源类并购动辄几十亿元的庞大资金,中国企业在刚开始走向海外市场时并不一定想有太大的资金压力,这样就与欧洲的目标公司比较合拍。再者,中国企业看重被收购企业独立的核心技术,这在工业和消费品方面表现尤为突出。正是欧洲企业特有的核心技术和品牌,能够满足中国企业对这两方面的追求。
需要注意的是,欧洲并不一定就因此成为第一大热门并购市场。从数据来看,短期内的变化还不足以形成趋势。另外,欧洲并购的个案数量上升,但从绝对数量来看,仍无法与资源类并购相提并论。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并购有一定的周期,很多项目需要多年操作,因此暂时还未公布。这也能解释为何上半年的资源类并购交易出现下降。
从目前的发展来看,未来的并购交易应多发于那些以往中国企业忽视的领域。并购的行业从简单的能源类向工业和消费品方面拓展,汽车、电子、新材料、食品、农业等各领域均出现并购新机会,总有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现并购热点。
《哈佛商业周刊》曾根据过去20年并购交易案总结出4类并购者:刚进入市场的新手、抄底的人、机会主义者和常年并购者。20年间的并购回报率显示,只有常年并购者的回报率高于平均线。中国企业尚属国际并购市场的新手,尚需时日来积累经验和锻炼队伍,寻找低风险企业是一个比较好的开始。
目前全球经济尚未走出低迷,很多人因此担忧海外并购的前景和风险。其实,被收购企业所在地的经济状况并不一定直接决定海外并购项目的风险高低,需要根据每个项目的目的来具体判断。如果并购后计划继续在当地投资、经营当地市场,那么这个市场的经济好坏对投资方有较大影响;若主要目的是获取资源、技术和品牌,拿回本国进一步发展,则当地的经济状况并非考虑重点,但是需要考虑目标公司的生存能力。这也使交易双方形成相互依赖和信赖的关系,共同开发中国市场。很多海外并购项目的目的就是走出去,然后再回来。
除了并购目标和地域的转移,中国投资企业主体的变化也引人关注。近年来,投资海外的企业从大型央企逐渐向中小型国有企业转化。在浙江、江苏、山东、陕西等省,省一级的国有企业都有积极的意愿投资海外。一些民营企业在海外的投资项目还由国家政策性银行以及地方政府通过各种方式提供了资金支持。从国家审批部门的角度来看,项目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成为其能否获得国家帮扶的要点之一。
在企业层面,并购之后如何全面接管被收购方的管理,其团队在能力上仍需要时间培养。一个比较好的建议是,稳定现有的管理层,在此基础上派人学习,以最大程度防范由不同行业、地域、投资主体等因素形成的不同风险。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一百七十二条公司合并可以采取吸收合并或者新设合并。
一个公司吸收其他公司为吸收合并,被吸收的公司解散。两个以上公司合并设立一个新的公司为新设合并,合并各方解散。
全文1.8千字,阅读预计需要6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