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医疗纠纷中可以提出精神损害赔偿吗在医疗纠纷中,一般情况下,原告有权向被告提出精神损害赔偿的请求。
然而,提出此类诉讼请求的条件极为严格,必须是医疗事故导致患者本人或者其家属遭受了严重的精神损害后果;
如果尚未产生这等严重后果的话,法院一般不会予以支持。
关于精神损害的具体程度,需要依据案件的实际情况进行判断。
但通常来说,若患者不幸身故,其配偶、父母以及子女所承受的精神打击是相当沉重的;
至于造成患者残疾的情形,则可参照残疾等级,以及残疾对患者及其家人日常工作、生活以及学习方面所产生的影响来加以确定。
在处理一般身体损害所引起的精神损害问题时,应当充分考虑到患者的个体差异,以及此种损害对其个人及家庭生产、生活以及学习活动所带来的具体影响等因素。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五十条第十一项,精神损害抚慰金: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居民年平均生活费计算。造成患者死亡的,赔偿年限最长不超过6年;造成患者残疾的,赔偿年限最长不超过3年。
二、医疗纠纷中医疗过错的认定是怎样的在面临医疗纠纷时,如符合如下情况,可判定医院存在过失责任:
首先,当患者遭受损害,且医疗机构未能履行相应职责,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及诊疗规范的规定。
其次,若患者受损,医疗机构采取隐匿或拒绝提供与纠纷相关的病历资料的行为。
最后,如果患者因医疗机构的行为而遭受损害,并且该机构故意遗失、伪造、篡改或非法销毁病历资料,均可被视为存在过失责任。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四十六条
发生医疗事故的赔偿等民事责任争议,医患双方可以协商解决;
不愿意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当事人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调解申请,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二十二条
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推定医疗机构有过错:
(一)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以及其他有关诊疗规范的规定;
(二)隐匿或者拒绝提供与纠纷有关的病历资料;
(三)遗失、伪造、篡改或者违法销毁病历资料。
在医疗纠纷案件中,患者及其家属若希望获得精神损害赔偿,必须满足诸多严谨而严格的条件。这其中,精神损害赔偿通常局限于医疗事故所引发的严重精神痛苦状况。当患者不幸离世,其配偶、父母及子女将承受巨大的精神负担,而丧失劳动能力以及不同级别的伤残人士将面临不同程度的精神困扰,这些精神伤害往往需要依据个体差异以及他们在日常生活、职业生涯以及学习过程中所遭受的具体影响进行评估。至于因身体受到伤害而引发的精神损害问题,同样需要综合考虑到个体差异以及各类影响因素。一般来说,法院只会在精神痛苦的结果极为严重之时,才会支持这类赔偿申请。
全文1.1千字,阅读预计需要4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