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盗窃罪和故意毁坏财物罪有什么区别
刑法中所规定的盗窃罪主要是指在行为人的意识形态产生了非法占据他人财物的动机或意图下,秘密窃取、盗走公私财物的行为。
而故意毁坏财物罪则是指行为人出于故意的心态,对公共财产或私人财产进行破坏或损毁,且其所造成的损失达到一定程度或存在其他严重情节的犯罪行为。
根据上述两种犯罪行为的法律定义,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盗窃罪与故意毁坏财物罪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主观方面,即盗窃罪的行为人必须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因此属于目的犯;故意毁坏财物罪的行为人并不需要具备这种特定的主观意图,因此不属于目的犯。
根据《解释》是指个人盗窃公私财物价值人民币5百元至2千元以上。盗窃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可以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的其他发票,其数额较大的起点为25份。另外,根据《解释》第9条第1款规定,盗窃国家三级文物的,亦应依本幅度量刑即处3年以下有朔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判处罚金,根据《解释》第7条规定,应当在1千元以上盗窃数额的2倍以下判处罚金;对于依法应当判处罚金刑,但没有盗窃数额或者无法计算盗窃数额的犯罚分子,应当在1千元以上10万元以下判处罚金(下同)。
二、盗窃多少要判刑
在我国《刑法》的第二百六十四条中明确指出,对于个人盗窃公共或私人财产行为的定罪量刑,主要参照盗窃财产的数量级犯罪者是否有其他严重犯罪事实来决定。
具体的判刑标准具体如下:首先,若盗窃金额达到“较大”级别,即介于人民币一千元至三千元之间时,便可视为有罪。
在此情况下,犯罪者可能会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同时还需要承担罚金的处罚。
当盗窃金额达到“巨大”级别,即介于人民币三万元至十万元之间时,同样属于有罪。
此时,犯罪者可能会面临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且需要承担罚金的处罚。
最后,当盗窃金额达到“特别巨大”级别,即介于人民币三十万元至五十万元之间时,同样属于有罪。
在这种情况下,犯罪者可能会面临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甚至无期徒刑,同时还需要承担罚金或者没收财产的处罚。
对于多次盗窃、入室盗窃、携带武器盗窃、扒窃等特殊情况,即便盗窃金额尚未达到上述标准,也可能会受到刑事处罚。
各省市自治区都有权根据本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治安状况,制定具体的执行标准,并向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进行备案。
总的来说,盗窃金额和犯罪情节的严重程度是衡量刑罚的关键因素。
具体的刑罚仍需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和相关法律法规来确定。
全文1.0千字,阅读预计需要4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