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期徒刑服刑期间具有以下情形的不准保外就医:
(1)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罪犯在死缓执行期间的,无期徒刑罪犯在无期徒刑执行期间的;
(2)罪行严重、民愤很大的;
(3)为逃避惩罚在狱内自伤自残的。
一、有期徒刑规定最高为多少年
除死缓变更和数罪并罚的情形以外,有期徒刑最高为十五年。
有期徒刑的幅度,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
1、长期有期徒刑,指对犯罪情节特别严重、社会危害性大的十年以上的有期徒刑;
2、中期有期徒刑,指对犯罪情节严重、社会危害性大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的有期徒刑;
3、短期有期徒刑,指对犯罪情节较重、社会危害性较大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判决宣告以前一人犯数罪的,除判处死刑和无期徒刑的以外,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但是管制最高不能超过三年,拘役最高不能超过一年,有期徒刑总和刑期不满三十五年的,最高不能超过二十年,总和刑期在三十五年以上的,最高不能超过二十五年。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没有故意犯罪,二年期满以后,减为无期徒刑;如果确有重大立功表现,二年期满以后,减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
有期徒刑与其他刑罚方法相比具有以下特征:
1、有期徒刑在一定期限内对罪犯实行关押,剥夺其人身自由;
2、有期徒刑的刑期幅度大,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有期徒刑的刑期上限与无期徒刑相接,下限与拘役相联,中间跨度很大,具有较大的可分性。有期徒刑既可作为重刑适用于严重的犯罪行为;也可作为中度刑罚适用于危害居中的犯罪行为;还可以作为轻刑适用于危害较小的犯罪行为。因此,有期徒刑在中国刑罚体系中是一种适用范围最广泛的刑罚方法;
3、罪犯应强制接受教育和劳动改造。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凡是有劳动能力的,都应当参加劳动,接受教育和改造。这种劳动是强制性的,体现了中国对罪犯实行劳动和教育改造的政策。
二、监外执行是刑事犯罪吗?
监外执行不是刑事犯罪,而是刑罚执行方式。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六十五条规定,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罪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暂予监外执行:(一)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二)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三)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对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罪犯,有前款第二项规定情形的,可以暂予监外执行。对适用保外就医可能有社会危险性的罪犯,或者自伤自残的罪犯,不得保外就医。对罪犯确有严重疾病,必须保外就医的,由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诊断并开具证明文件。在交付执行前,暂予监外执行由交付执行的人民法院决定;在交付执行后,暂予监外执行由监狱或者看守所提出书面意见,报省级以上监狱管理机关或者设区的市一级以上公安机关批准。
三、入狱多长时间可以减刑
关于入狱多久可以减刑的问题,我国《刑法》规定,对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的,或者有立功表现的犯罪行为人可以减刑。犯罪行为人入狱后减刑时间的计算一般在执行一年半以后可依法减刑,两次减刑之间一般应相隔二年以上。具体的入狱可判处减刑的时间计算如下:被判处五年以上的,一般在执行一年半以后可依法减刑,两次减刑之间一般应相隔二年以上;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罪犯,一次减二年至三年,第二次减刑时,隔时间不得少于二年;被判处不满五年有期徒刑的罪犯,可比照前述规定适当缩短起始和间隔时间;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罪犯,执行二年后方可减刑;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缓期二年执行期间不得减刑,二年执行期满可减刑。
全文1.4千字,阅读预计需要5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