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2008-8-2210:03:43来源:中华合作时报网
随着中国加入WTO,我国银行业积极探索和建立现代银行制度,逐步走向国际化、市场化。同时,银行作为高风险企业,虽然建立了一系列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内控制度,对防范经营风险、预防案件发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近年来从中国银行的“高山案”再到农业银行邯郸分行的“金库盗窃案”,银行内部案件频发,大案要案不断,不难看出银行的内控机制还不完善,控制效果不理想,而加强和完善银行业的内部控制机制建设成为当前银行业的重要任务。
存在的问题
(一)对银行内部控制机制建设的认识存有偏差。大家知道银行作为高风险企业,完善的内部控制是银行业完成各项工作目标和防范风险的重要保证,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了《关于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银监会成立后也先后发布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和《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等文件,督促和指导银行建立内部控制机制,各金融机构也相继出台和建立了一系列的内控制度,然而在实际执行中由于认识不到位,重经营轻管理、重制度建设轻制度落实,重完成任务要业绩轻防控风险抓基础,把内部控制机制建设等同于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汇编成册下发执行,忽视了内部控制机制是一种监督制约机制,是对业务运转过程全方位的、实时的动态监督控制,导致有章不循、违章操作,风险隐患不断。
(二)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缺乏系统性。一是有的内控制度不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容易出现防范漏洞,产生风险。二是目前银行业金融工具的创新层出不穷,相应的内控制度不可能一步到位,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三是对权力约束差。内控制度一般认为是管理者对员工的监督和约束,然而对高级管理人员尤其是“一把手”的制约软化,从而造成权力人涉案频发,并且数额巨大。
(三)监督、稽核机制不健全,内部控制机制不能落到实处。目前,银行内部大都建立了如监察、稽核或内审等监督机构,由于其与被监督单位同属一个层次、同为内部机构,在同一行长领导之下,缺乏独立性、超脱性和权威性,难以发挥其应有的监督作用。一是对本单位领导、管理层的问题,有时为了部门利益,比如设立小金库、违规经营等问题,就难以对上反映和纠正。二是对同一级别的单位,即使查出了问题也由于受同事、亲情、考核、投票等关系的影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使监督流于形式,起不到监督和威慑作用,容易留下风险隐患。
加强内控机制建设的建议
(一)提高对内部控制机制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一是领导层特别是“一把手”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内部控制机制建设的重要性,把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当作大事来抓,要积极吸收国外银行先进的管理手段和先进的内控管理理念,要坚持业务开拓、内控监督齐头并进,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坚持内控优先,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发展业务。二是要加强对员工的思想教育,强化员工的制度观念和内控观念,让他们熟知各自岗位的制度和操作规程,严格按制度和规程来处理每一笔业务,提高他们认真执行内控制度的自觉性,使每位员工成为业务运营过程中实施内部控制的一个节点。
(二)建立健全有效的、系统的内部控制机制。内部控制机制作为一种在业务运营中时时监控和每个部门和岗位之间环环相扣、相互制约的动态监督机制,它是以健全的规章制度为基础,以部门内部和岗位自身的自我约束、部门之间和岗位之间的相互牵制和制约、上级对下级的授权控制为内容,以科学监控方法和独立的监督机构进行监督检查评价,以防范各种风险为核心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总和。
因此,要建立健全有效的、系统的内部控制机制,一是完善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使之全面、系统并具有前瞻性,对内部控制制度要实行动态管理,根据不同时期、不同业务发展的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使银行的各项业务自始至终处于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和控制下。二是完善岗位的设置和业务操作规程的设计,要明确每一个岗位的职责、权限,同时还要有一定的制约和控制措施,使每个员工、每项业务的办理都处在内控制度的监督和控制之中,尤其是每项业务都必须经过具有相互制约关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控制环节才能办理,防止出现控制真空,产生风险。三是建立权利制约机制。要建立上下级和部门之间的授权授信和审批机制,在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岗位之间,根据不同的业务类别、职责、权限,设立不同的授权、授信和审批权限,相互制约和控制,强化整体控制能力。
(三)完善内控监督检查机制。一是建立具有独立性、权威性的监督检查机构。借鉴国外银行业的经验,在银行总部设立稽核局或内部审计局,在下级机构设置派驻的、垂直管理的独立单位,专司机构内部的监督检查职责,该部门只对银行董事会负责,向董事会汇报银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风险隐患,督促经营管理者制定整改措施,提高监督检查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二建立风险预警监测机制。随着银行也电子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利用计算机网络建立健全风险预警监测机制,提高内部控制水平成为可能。要根据银行不同业务的性质、特点和要求,设置不同的科学的风险预警监测指标,通过收集业务部门真实、完整、准确、全面的数据资料,采取非现场监督监测和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形式,对业务经营中金融风险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向董事会反映银行在资金的流动性、安全性和内部控制以及经营管理中发现的问题和和风险隐患,为预防和处置资金风险提供参考依据。
(四)建立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内部控制机制建设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内控监督评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内部控制机制评价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内控环境的评价,是指内控执行人员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是否完整可靠;内控激励约束机制的建设及作用程度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内控人员的内控能力是否与其责任相匹配;内控用人机制是否健全有效;监督层对内控是否给予了充分的关注等。二是内控风险识别的评价,是指内控管理的总体目标和分项目标是否明确,二者的关联程度如何,管理层为确保整体目标实现的参与情况和承担责任是否清晰、明确;是否建立了对内部和外部内控风险预测和识别机制,即内控风险预测是否透彻和恰当,内控风险评价概率和频率依据是否准确可靠,是否建立了内控风险的预测和识别的反应机制。
三是内控活动的有效性的评价,是指执行部门是否都设有恰当的风险监控活动;内部风险控制活动是否保证内控指令得到全面的执行;通过内控活动的实施是否及时有效地化解相关风险。四是内控信息及时反馈的评价,是指是否建立了各种有效的内控信息交流反馈系统,即岗位员工通过内控责任的履行,发现可疑和不轨行为是否及时将信息传递给管理层,管理层是否将内控信息以一定方式及时转达给有关人员有效履行其内控职责,达到内控的预期效果;内控信息的上传下达和横向交流手段与方式是否切实可行、及时有效等。
全文2.7千字,阅读预计需要10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