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事诉讼如何计算3年诉讼时效规定
在民事诉讼中,诉讼时效的计算对于保护当事人的民事权利至关重要。《民法典》明确规定了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
1.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损害以及确定义务人之日起,有三年的时间供其提起诉讼。
2.如果某人因合同违约而遭受损失,他/她应在知道或应当知道违约行为及违约方之日起三年内提起诉讼,以寻求法律的保护。
3.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将不再予以保护。但若有特殊情况,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诉讼时效期间。
二、有关诉讼时效规定
除了上述的三年诉讼时效期间外,《民法典》还针对特定情况作出了特殊规定。
1.当事人约定同一债务分期履行的,诉讼时效期间自最后一期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
2.对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对其法定代理人的请求权,诉讼时效期间自该法定代理终止之日起计算。
3.对于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损害赔偿请求权,其诉讼时效期间自受害人年满十八周岁之日起计算。这些规定体现了对特殊群体的特殊保护。
4.当诉讼时效期间届满时,义务人可以提出不履行义务的抗辩。但如果义务人同意履行或已经自愿履行,则不得以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为由抗辩,且已履行的部分不得请求返还。
三、计算诉讼时效方法
在计算诉讼时效时,需要注意几个关键点。
1.确定权利受到损害之日是关键。这通常是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损害的那一天。
2.要注意诉讼时效期间的中止和中断。
(1)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如果因不可抗力、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没有法定代理人等原因不能行使请求权,诉讼时效将中止。
(2)当中断事由发生时,如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请求、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等,诉讼时效将中断并重新计算。
3.还需要注意诉讼时效的适用范围。根据《民法典》的规定,并非所有请求权都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例如,请求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等请求权就不受诉讼时效的限制。
全文819个字,阅读预计需要3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